目前鹿港的入口,也就是從彰化市進入鹿港的第一站,以前是舊稱「土城口」 。
土城即今文武廟、臺糖停止營業的小火車站至禮拜堂一帶,往昔築有防禦的土牆的地點。
「土城口」那一帶以前是古早鹿港人所稱的「街尾」,
反過來說,現在中山路的盡頭,「舊祖宮」媽祖廟那邊的舊地名「菜市頭」,
才是原來商船與貿易商進入鹿港的真正入口。
後來由於水道淤積迫使鹿仔港逐漸喪失商港的功能,
昔日的「菜市頭」因環境轉變而成為如今的街尾,
因此,街首變街尾,堪稱一頁滄海桑田物換星移的城市變化傳奇。
從「土城口」再經板店、長興、泰興、和興、中興、順興、崎仔腳、菜市頭、天后宮等舊時地頭,
連成一條長街,即目前的中山路,然後轉入泉州街,全長約2公里,
這段略呈彎月形的街道,就是已經在日治期間為拓寬道路而拆除門面的 「五福大街」 。
鹿港俗稱 中山路為 「五福大街」,是因為早期有 長興、泰興、和興、順興及福興等五條街道
集中在 中山路一帶,為取其吉祥之意,故稱 五福大街。
道光二十年修成的《彰化縣志》描寫當時鹿港 :
「街衢縱橫皆有,大街長三里許,泉、廈郊居多,舟車輻奏,百貨充盈。台自郡城而外,各處貨市,當以鹿港為最」,
鹿港可稱為全台第二大港市,俗稱「一府二鹿三艋舺」,說明了當時鹿港之繁盛。
八郊之中,泉郊、廈郊又具同鄉會性質。
因此其他各郊的成員也可以同鄉的身份加入泉郊或廈郊,因此使得兩郊組織更為龐大。
又因為鹿港為泉人聚集之區,所以泉郊的規模又遠勝廈郊,而居各郊之領袖地位。
泉郊所屬商號約兩百餘家,林日茂行為首;廈郊轄商號百餘家,慶昌號居冠。
知名的郊商包括有 :
林日茂、萬合號、林盛隆、泉合利、黃金源、蔡永茂、蘇源順、施長發、施謙利、許謙和、
蔡隆興、歐陽泉勝、施益源、陳慶昌、陳恆吉、施合和、施瑞成、莊謙勝等…….
街尾(即今新興街) 有一三連棟的兩層樓洋樓,門額上有著成益的商號;
文獻從未見過相關之資訊,詢之當地文史工作者,告知此宅屋主姓施;
姑以「施成益」稱之。
此街屋之建築頗具特色,除山牆之式樣外,
木櫺窗以及外牆的裝飾具有典雅的格調;
騎樓處的木門窗及門額竟保存有傳統建築的彩繪裝飾。
門楣邊保有一塊名牌,可惜已斑駁無法辨認…….
因資料缺乏,無法確知此商號之背景,
但佐之以同一條街上的蔡義豐、以及黃德和商行;
可以想見此街道昔日之風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