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明鄭時期(1661),鄭成功在臺實施郡縣制,當時該地隸屬天興縣 。
1666年,鄭氏部將劉國軒率兵進駐,行屯田制,以該地作為鎮壓平埔族斗尾龍岸社(今大甲溪北)
及沙轆社(今臺中市沙鹿區)武力抗爭的根據地,為漢人移民打下開墾基礎。
1683年,施琅攻臺,明鄭朔亡,臺灣進入清領時期,全臺設一府三縣,
該地隸屬諸羅縣管轄。
漢人較具規模的屯墾始於1684年之後,
相繼有福建人施世榜、吳洛、臺南人楊志申等,大事招徠閩粵移民,以該地為中心向四周墾荒鑿圳。
十年後(1694),高拱乾纂修的《臺灣府志》已經載有彰化地區第一個漢人聚落「半線庄」,
隨著水利灌溉系統的完成,入墾人口陸續增加,到了1717年,在陳夢林纂修的《諸羅縣志》裡加列半線庄
內有一「半線街」,分東南西北四條街道,
說明該地已經開始具有商業機能…….
卦山里轄內,屬八卦台地(八卦山脈)西北丘陵,海拔97公尺,
古有「定寨望洋」的美名,為「彰化八景」之首。
八卦山之名,於乾隆51年(1786)自從「林爽文事件」以後,文獻上開始出現「八卦山」之名稱。
其名來由,歷來中說紛紜。一說是此山的山形有如八卦之圖,曾有《八卦山》一詩道:
「曉登八卦山,歸來讀周易;掩卷一回思,山形尤歷歷。」
指的便是八卦山之形狀。
踏查八卦山上的第二公墓墓區,最先注意的就是林獻章墓。
據資料顯示此人為前清生員,即秀才。
又案 : 聖王廟又稱威惠宮,主祀開漳聖王陳元光,是漳州人的主要信仰神祇。
清乾隆26年(1761)建廟於縣城西門附近,
為漳州七縣(漳浦、龍溪、長泰、南靖、平和、詔安、海澄)移民的信仰中心。
清乾隆60年(1795)陳周全事件,彰化縣城被毀,聖王廟遭波及,曾於清嘉慶12年(1807)由士民重修。
清咸豐10年(1860年)舉人陳肇興倡議重修聖王廟,大正元年(1912)由管理人林獻章再度發起重修,
目前後殿右廂廊供奉有歷代建修廟宇有功者的長生祿位。
由此可見林獻章之身分。
只是並無更多的資料
來進一步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