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港舊名「新南港」,境內南港村為早期「笨港」地區的一部份,現稱「舊南港」。
新港早期為原住民平埔族的活動場域,明天啟元年(1621) ,海盜顏思齊率部眾登陸笨港,建立「笨港十寨」,
引進漳泉移民入墾,至清康熙年間已發展為市鎮及台海的重要港口。
此地在17世紀荷蘭人所描繪的地圖中,稱為「Pongkang」。
因為當時常有平埔族出沒其地,有人認為Pongkang乃是平埔族語,後來自中國與日本的漁民和海盜,
有時會在這裡歇歇腳,隨後閩粵移民來此,漢人遂把這一河口港稱為笨港,
其位置約在今新港南壇水月庵與北港碧水寺之間。
笨港一名出現於清文獻,始自康熙24年(1685)《台灣府志》記載;
「一曰山疊溪,源流有三,至笨港入於海」。
明天啟年間,笨港街日漸繁榮,成為台灣中南部對外門戶,
由於笨港人口漸多,地位漸形重要,清廷特別調撥台灣水師營駐守。
《諸羅縣誌》記載「笨港地方廣闊,內港紆迴,為縣治以北扼要之地,添兵八十名,哨船一隻」。
《重修台灣府誌》記載「笨港汛,以歸陸路,已千總一員,帶兵一百五十名,分防笨港」。
清康熙時期,笨港不僅是對外貿易的港口,也是盛極一時大市鎮。
《諸羅縣誌》記載:「商賈聚集,台屬近海市鎮,此為最大」。
清乾隆15年(1750) ,笨港溪(今北港溪)嚴重氾濫,將笨港分為「笨港北街」及「笨港南街」兩部份;
清乾隆47年(1782) ,發生漳泉械鬥,笨北港泉州人攻打笨南港,加上接下來的林爽文事件及笨港溪水氾濫,
使笨南港漳州人遷至東南方的「麻園寮」,稱「新南港」,
繼承了昔日笨港的歷史文化,也成為今日新港發展的起源,
至清末易名為「新港」。
日治時期 1901年設嘉義廳、打貓支廳、新港區管轄打貓西堡內之新港街、古民庄、
中庄、後庄、埤頭庄、埤仔頭庄、崙仔庄、板頭厝庄、大潭庄、後底湖庄、舊南港街、
下菜園庄;打貓南堡 內之海豐仔庄、柴林腳庄;
可見新港與民雄(打貓)之轄區幾乎密不可分…….
大潭村正是最靠近民雄的一個村落。
在台灣何氏人口超過十五萬人,分佈較多的縣市,臺北市除外,各鄉鎮則以嘉義民雄居首,
民雄各姓人數中又以何氏為大宗。
明清時期,何氏族人渡海來臺者,以福建漳州佔大多數。
清乾隆初葉(1736-1755)漳州府平和縣人何顯瑞初到今嘉義縣民雄鄉開基屯墾,
及至乾隆中葉(1756-1776),同縣鄉親何來、何寢、何侃儀、何復、何笑、何剛毅等,
再陸續渡海來臺入墾今嘉義市及民雄鄉。
民雄雙援地區的平和村內建有何氏家廟。
平和村由雙援、頂店仔、柴頭仔、番仔溝等莊合倂而成,
雙援是民雄地區何姓開基地。
中央村則是被水田包圍的聚落,因此得有「田中央」之名。
此村是由田中央和新庄兩聚落所構成。村中村民以何、劉、郭三姓為主。
據嘉義縣開拓史記載,自乾隆年間 (約 1750),開漳平和縣人何元英,卜居在此地開墾耕作。
光復後才改稱為中央村。
西昌村聚落為單一姓氏何姓拓墾之地,名為竹仔腳莊,
1920 年改隸為民雄庄雙援保,1934年又獨立為民雄庄竹子腳區,
光復後併入平和村,1953年再次獨立出來,改名西昌。
此間何姓祖先來自漳洲府和平縣清靈里,以「 廬江」 為堂號。
民國六十一年二月,成立財團法人,定名為嘉義縣祭祀公業何大宗(何堂記),
會址即選在何氏家廟,
由此可見民雄何氏家廟在嘉義縣市地方何姓宗親們心目中的地位。
何顯瑞暨何元英合葬墓位於大潭村西側圳道旁的農地之間。
是雙援地區何姓的開基祖墳。
民雄另有歷史建築「何元英祠堂」…….
該地地靈人傑,第五屆嘉義縣長何茂取、省議員何甘棠…等,
均出自本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