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邑舊城城隍廟主奉鳳山縣城隍勅封顯佑伯,配祀有註生娘娘、福德正神、觀音佛祖、
虎爺將軍、謝范將軍、日遊神、夜遊神、文判官、武判官、
功德爺、報司爺、十八司爺、太歲星君……..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鳳山縣衙門始建,遂設草寮祭祀鳳山縣城隍。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鳳山知縣李丕煜有感於「獨城隍缺焉未舉」(鳳山縣志.新建城隍廟記),
乃捐俸祿,興建鳳山縣城隍廟,位於興隆莊北郊(今左營區埤仔頭)。
乾隆五十一年(1787),天地會林爽文起事反清,鳳山縣治受戰火之擾,殘破不堪,
縣治遷至新城(今高雄市鳳山區),因縣治遷移,鳳山縣城隍廟一度稱為興隆城隍廟;
嘉慶五年(1800),知縣吳兆麟於新城(今鳳山區)鳳儀書院旁另建新城隍廟,
而鳳山縣城隍廟因位於鳳山縣舊城,遂更名為鳳邑舊城城隍廟。
鳳邑舊城城隍廟建造完成後,儒學吳策勳於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重修,
職員陳大奎於清咸豐六年(1856年)重修。
日治時期結束後,內惟李天輝、左營謝耀麟等又於1946年重修。
鳳邑舊城城隍廟,所奉祀之城隍尊神為鳳山縣城隍,勅封顯佑伯,
為台灣歷史上第二悠久之官封城隍信仰,僅次於台灣府城隍廟。
民國五十一年(1962 ),各方信徒日形踴躍,廟宇信徒鑒於城隍庇祐鄉民,但年久失修導致有
失莊嚴有礙觀瞻,經眾士紳倡議同意決議拆除重建,擇於民國五十一年農曆十二月十六日已時破土興工重建,
歷時七年,於民國五十七年陽月重建完工迄今。
明初,朱元璋篤信城隍,認為城隍既為陰界地方官,其官等、轄境應與陽世行政官署相仿,
乃以皇帝身分大加敕封天下城隍,京都城隍為「明靈王」(或天下都城隍)、省城隍稱「都城隍」,
府城隍為「威靈公」、州城隍為「靈佑侯」(或綏靖侯)、縣城隍為「顯佑伯」。
明太祖曾封各縣城隍為「顯佑伯」,敘正四品。
明清以來,城隍的地位大為提高,奉祀城隍成為國家官式祭典之一。
左營舊城城隍爺為縣城隍,故出巡必備「顯佑伯」牌匾,
由此可見城隍在官方的地位………
奉祀的主神「城隍尊神」金身,據說是唐山師傅用軟身雕塑方式塑成,
體高 7尺 6 寸半,面貌莊嚴威赫,日光靈活生動,自其前後、左右、上下 360 度觀之,均與觀者凌視,
更於無形中展放靈光,與觀著會意。
堪稱本省最大、最古、最神奇、軟身可出巡的城隍爺,
歷經多次變亂卻依然毫髮無損。
舊城城隍廟總幹事表示,該廟在全台官設城隍廟中,僅較嘉義城隍廟晚三年興建。
三百年來,每回出巡遶境都是地方盛事,「內巡」規模較小,僅在左營、鼓山內惟、覆鼎金地區遶境;
但近年是大規模的「外巡」,高高屏三縣市都將遶境。
舊城城隍廟文物豐富,城隍爺金身已有三百年歷史,是唐山師傅用軟身雕塑,上好木材製作,
全身關節都可活動,目光靈活,三百六十度都與注視者互相凝視,
另外,還有舉人卓肇昌書匾、
乾隆年間城隍碑、古石造香爐等古物。
南方文史工作室表示,
舊城城隍廟歷史悠久、位階極高,統管南部三縣市,
原為明清時代官方祭祀廟宇,縣令就任、卸任前都得先行祭祀………….
日治時期因未能持續傳統,
遂變成地方之角頭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