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神廟,位於臺南市中西區的直轄市定古蹟,

是全臺灣現存唯一一間主祀風神的廟宇,

也是臺灣府城七寺八廟之一。

同為直轄市定古蹟的接官亭坐落於廟埕。

清乾隆四年(1739),臺灣道巡道鄂善所建立,

設在臺灣府大西門外面南河港的河道右側、安瀾橋的旁邊。

當時的風神廟是一棟四進的建築,

其第一進是大門,第二進是官廳,第三進便是風神殿,

而第四進是大士殿。

並把原設在赤崁街大井頭的接官亭移到此處後重組,

以保佑往來舟楫的行旅安全。

台灣早期地處偏遠,早期清人來台,大都先由內陸抵廈門

渡過台灣海峽後到達鹿耳門。再渡台江,最後進南河港入府城。

為了接待來自大陸地區的清朝官員,清乾隆4年(1739),

台灣道鄂善善倡於鄰近臺江內海的大井頭設置接官亭,

後因台江淤塞,海退成陸之因素,渡頭轉而西移至南河港

安瀾橋邊的鎮渡頭,初建有三進,

分別為大門、官廳、風神廟以作為府城門戶,

後在清乾隆41年(1777)臺灣府知府蔣元樞重修風神廟,

在風神廟東側建置公館以讓來臺的官員暫居,

故又建立一石坊於風神廟前,

以壯大聲勢且與與廟埕結為一體,

加以保佑往來舟楫的行旅安全。

接官亭牌坊為三間四柱二樓式花崗石造,

頂端採歇山重檐式,高8.19公尺,寬8.66公尺,

其構造之複雜居於台灣之首。

其南面橫額題「鯤維永奠」,石柱上對聯

「疊嶂重洋鞏內外千年鎖鑰,

揆文奮武壯東南半壁金湯」。

北面橫額題「鰲柱擎天」,石柱上對聯

「萬年聖烈奠南天牛女躔分舜野,

一路福星迎北極風雲會際堯衢」。

兩幅對聯皆出自蔣元樞手筆。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