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年北京條約開放了台灣包括打狗、安平、淡水、雞籠四個港口,
英國率先在台設立領事館,至1864年英領事館自淡水遷至打狗,次年英商天利洋行建竣此館,
1867年英國向商行承租設立領事館,因此該館建立時間應比淡水紅毛城還要早…….
咸豐八年(1858) 清廷簽訂天津條約,被迫開放淡水、雞籠(今基隆市)、安平、打狗四港。
同治三年(1864) 打狗港設置海關,正式開港,英領事館自淡水遷至打狗,七月英國副領事史溫侯(R. Swinhoe)
向甸德洋行(Dent & Co.)租用打狗港內的廢船「三葉號」(Ternate),作為打狗副領事館。
1865年2月打狗副領事館升格為領事館,改租旗後華人房舍為館舍。
同年8月天利洋行(Macphail & Co.)於旗後碼頭邊建造完成一座兩層樓的洋行建築物。
1867年5月英國新任領事賈祿向天利洋行承租位於旗後的洋行建築物五年,作為打狗領事館館舍。
數週後天利洋行破產,洋行建築物拍賣給怡記洋行,租約未受影響。
1876年英國政府永久承租取得哨船頭碼頭邊與海關相鄰的一塊土地,擬規劃興建打狗領事館。
英國政府與海關並在土地交界處各樹立下石界碑,其中兩塊界碑今日(2008年)仍在原地,
就在今海關宿舍這一邊圍牆的盡頭。
1877年1月,英國政府正式取得哨船頭山丘上兩塊相連的土地,擬規劃興建英國領事官邸。
此兩塊土地也與山丘下的領事館預定地相連。
1877年底,英國政府開始動工興建打狗領事館及領事官邸。
1879年8月,英國政府於哨船頭碼頭邊建造打狗英國領事館,於山丘上建造領事官邸,
兩者之間並建有石階相通。
打狗英國領事館文化園區包含兩座建於1879年的英式建築及一條登山古道,
領事館位於高雄港(打狗港)口北岸的哨船頭碼頭邊,是當時英國政府於打狗掌理領事
業務工作的重要據點。
在台灣目前現存的西式近代建築中,
打狗英國領事館及官邸的年代最為久遠………..
領事官邸則位於基地高度離水面約30公尺的小山上,東側、西側及南側皆緊臨陡峭的懸崖,
北側連接鼓山,形成背面靠山、三面環水的形勢。領事館與領事官邸之間建有石階相通。
1895年甲午戰爭後,臺灣進入日治時期,
1901年,英國政府進行領事官邸整修,外牆紅磚敷以水泥,以避免空氣中海鹽成分對磚面的侵蝕。
1908年,日本積極建設高雄港,哨船頭及旗後山均被劃入港口要塞之範圍,
英國因此放棄打狗領事建物的使用權。
1925年,由日人接收使用,
領事館改作為高雄水產試驗所,領事官邸改作高雄海洋觀測所。
日治時期結束後又逢多次風災,處處斷垣殘壁。
1976年水產試驗所遷移,領事館改作為水產試驗所員工宿舍。
直至1985年後「打狗英國領事館官邸」方才開始進行修復。
1987年內政部公告打狗英國領事館官邸為市定古蹟。
由於政權及產權的多次轉移以及資料的誤用,數十年來,山丘下碼頭邊的領事館
建築物一直未被重視,而山丘上的領事官邸建築物,卻長期被誤認為英國領事館。
經考據後,發現至少在19世紀末期,領事館位置是在山下,
自日本時期被長期用來做水產試驗場的建物,
於是高雄市政府於2005年,以「高雄州水產試驗場」的名義指定山下建物為古蹟,
並於2009年正名山上建物為領事館官邸。
2004年,高雄市政府將與領事館和領事館官邸同時興建、
並連接山上山下兩建物的登山步道,
以「打狗英國領事館登山古道」的名義指定為古蹟…………
山丘下的打狗英國領事館,是對外開放的公務機構,因此選擇設置在接近碼頭,
海關,洋行,商船等人潮商務熱絡地區,以利官員及民眾洽公,是當時英國在打狗地區
掌理領事業務工作的重要據點,
當時英國並擁有領事裁判權,因此其領事館配備有巡捕及牢房的設置,
牢房主要囚禁在打狗地區違反「打狗領事港口規章」的華人與洋人。
山丘上的英國領事官邸,則是需具舒適,隱私及安全居住功能的建物,
因此選擇設置在山丘上,該建物位居打狗港港口上方高地,可俯視整個打狗港區,
視野極佳,且地處幽靜,
當時必須經過山下的領事館,步上石階後,才能進入,因此不易受干擾,
為英國駐打狗領事官員的住處,以及接待使節賓客的場所。
2013年11月歷時三年整修的英國領事館辦公室和登山古道,
與英國領事館官邸以文化園區為名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