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01185029893.jpg - 再訪  旗後砲台

旗後砲台為清同治13年(1874) 牡丹社事件後,清廷派船政大臣沈葆楨來台辦理海防事務,

乃先後派淮軍統領唐定奎、副將王福祿主持,聘英籍哈務德(J. W. Harwood)四品總教習督造,

光緒元年(1875) 在旗後山上興建一座中西合璧的砲台,於次年完工。

P8202425.JPG - 再訪  旗後砲台P8202426.JPG - 再訪  旗後砲台P8202427.JPG - 再訪  旗後砲台P8202428.JPG - 再訪  旗後砲台P8202429.JPG - 再訪  旗後砲台

旗後砲台基座為下大上橢圓,砲台分三區:

北區為兵房;中區為指揮區;南區為彈藥庫,其上安置四門6.5噸英製阿姆斯壯前膛砲。

「旗後砲台」之正門為中國式建築風格之八字牆,

門牆兩邊用磚砌的「囍」字,為其一大特色……..

P8202430.JPG - 再訪  旗後砲台P8202431.JPG - 再訪  旗後砲台P8202432.JPG - 再訪  旗後砲台
P8202440.JPG - 再訪  旗後砲台

 

高雄之旗後在中國近代史上可能是第一座融合西洋與中國形式,

全面吸收西洋技術之始的中西合壁式砲臺。

 

P8202433.JPG - 再訪  旗後砲台P8202434.JPG - 再訪  旗後砲台

 

砲臺的平面呈「目」字形,長向朝南北,短向朝東西,與旗後山之山勢走向一致。

砲臺之主要牆垣由三合土築成,依南北分成三區: 北區包括主要營門、操場及兵房。

主要入口朝東略偏南,門口有向外張開的八字牆,用紅磚斗砌而成。

兩側門柱上砌「囍」字圖案,地面踏階亦用花式圖案鋪砌,形式精美。

 

P8202436.JPG - 再訪  旗後砲台P8202435.JPG - 再訪  旗後砲台P8202437.JPG - 再訪  旗後砲台P8202438.JPG - 再訪  旗後砲台P8202439.JPG - 再訪  旗後砲台

 

大門上有額,原題有「威震天南」的字樣。

門前臺階直下山腳為補給用道………

 

P8202444.JPG - 再訪  旗後砲台P8202442.JPG - 再訪  旗後砲台
P8202443.JPG - 再訪  旗後砲台

 

中區為較高的平臺,中央有一條溝漕形的通道貫穿南北,連繫南北二區。

南區為砲臺區,砲座沿西、南、東三面佈置,下面為兵房及彈藥貯藏庫。

大砲之佈置以西牆一尊,旁有弧形屋頂小室一間,南牆配砲二尊,

旁亦有囤頂小室,東牆配砲一尊。

 

P8202449.JPG - 再訪  旗後砲台P8202448.JPG - 再訪  旗後砲台P8202445.JPG - 再訪  旗後砲台P8202446.JPG - 再訪  旗後砲台
P8202448.JPG - 再訪  旗後砲台

 

光緒二十年(1894),旗後砲臺配有四門英製八吋阿姆斯壯後膛砲。

1895乙未之役,1015日清晨655分,日艦「吉野」號率「秋津州」等艦,

於旗後外海砲擊,擊毀旗後砲台門額。

 

P8202450.JPG - 再訪  旗後砲台P8202451.JPG - 再訪  旗後砲台P8202452.JPG - 再訪  旗後砲台P8202453.JPG - 再訪  旗後砲台IMG_0627-1.jpg - 再訪  旗後砲台
P8202454.JPG - 再訪  旗後砲台

 

砲擊之前,指揮官劉成良已於清晨4時,隻身前往安平。

砲台因無人指揮,僅發射5發砲彈。至下午230分,日軍開始登陸,迅即佔領砲台。

P8202441.JPG - 再訪  旗後砲台

P8202455.JPG - 再訪  旗後砲台

 

日治末期,大砲被拆走、熔燬,

「旗後砲台」成為斷垣殘壁。

 

 

 後經高雄市政府修復,門額字體依據舊照片恢復,以存歷史之真。

 

P8202457.JPG - 再訪  旗後砲台P8202458.JPG - 再訪  旗後砲台

 

高雄燈塔又稱旗後燈塔、旗津燈塔,位於旗津旗後山山頂,

目前為三級古蹟………….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