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村地理環境屬丘陵台地,海拔約500公尺,
冬暖夏涼,雨量集中於夏季,冬季濃霧經常籠罩,
古稱小半天。
北有北勢溪,南有是大崙山(海拔一三五0公尺),
依地形區分牛寮仔、內凍仔、田頭仔、內厝底、新庄等五部落,
全村村民85%以農業為主,主要作物:茶葉,孟宗竹筍、麻竹、檳榔
等均屬經濟作物,
為發展休閒觀光本村在政府輔導成立
一鄉一休閒農業園區,配合村內旅遊景點,村民並成立小半天
產業促進會及小半天發展協會,推廣民宿,結合聞名全國之
溪頭森林遊樂區、杉林溪遊樂區等二日遊,
讓都市人體會農村生活,
清乾隆六年(1741),由漳州人沿濁水溪進入番仔寮與大坵園
(今瑞田村及清水村)開墾。之後,又有泉州人自林圮埔(今竹山鎮)
進入囤墾,陸續的有初鄉庄(初鄉村)、新寮庄(鹿谷村)、
坪仔頂庄(秀峰村)、車輄寮庄(廣興村)、小半天庄(竹林村、
竹豐村)、內樹皮庄(和雅村)等各庄的形成。
並於道光11年間,初鄉舉人林鳳池從福建武夷山
帶回軟枝烏龍茶栽種於鹿谷、彰雅、永隆、鳳凰四村,
即成為今日聞名國際的凍頂烏龍茶。
明永曆36年(1682),先民從大陸福建渡海遷移至小半天
入墾拓荒,到日治時期,小半天居民日漸眾多。
在此240餘年間,居民生活飲用及灌溉之水源,除少數有山泉之外,
大都依靠貫穿莊內唯一的頭前溪溪水度日,故生活艱困,村婦
每天不辭辛勞,除上山下田辛勤工作外,必須利用晨昏忙餘之暇,
到溪邊挑水供全家飲用,整日為水而戰。
村民有感於「國無良田不能富民,無沃土不可以久寓」。
唯山高而水深,地窄且人稠,山林產物惟賴荒丘,數畝潦田而已,
百姓何以生存,子孫如何繁衍,每每覩物傷情,腸迴百結。
集結村民,幾經三思商討,登高眺望,親臨踏勘後,
共推林約、李陽為代表,募款集資後,向日治時期當局請命開鑿,
聘用當時開鑿渠道爆破專長之客家人士,整隊前來進駐,
於大正12年(1923)8月15日開工,彎山越壁,架橋通渠,
千辛萬苦,歷時半年餘,於次年2月20日竣工,
成此長源圳。
民國61-75年之間,當時,竹林地區約有10間竹掃把工廠,
一間工廠約有30位員工,每間工廠單月約可製造800-1200支竹掃把,
共計年收入有1000萬。
竹掃把能創造出這樣的經濟規模,
正因竹林地區能夠符合日本人的要求,
製作出品質令人滿意的掃把。
小半天休閒農業區主要分布於本鄉竹林村、
竹豐村、和雅村等三個村落,由於本地區之地理環境
特性屬多山少平原的地形,大多數的居民群聚而定。
古厝則散落各處 ………
此一古厝位於村落入口處附近,
是聚落中最為華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