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結地區原為蘭陽溪溪埔地,清乾隆年間已有漢人入墾,並漸漸形成聚落,
並設有渡口,為溝通蘭陽平原南、北的交通要道,本區原為稻田墾作,大正5年(1916)台南製糖株式會社
兼併宜蘭製糖會社,將原民壯圍堡七張庄的糖廠遷至二結庄,台南製糖株式會社在此不斷擴建,
不僅從事紅糖製造,也製造砂糖,同時設立肥料工廠,供應蔗農甘蔗用肥,
大正7年(1918)12月甚至於糖廠南方興建紙廠,利用蔗渣造紙,可謂物盡其用。
大正14年(1925),台南製糖株式會社因受世界經濟不景氣影響,資金調度困難宣告破產,
大正16年(1927)由昭和製糖株式會社取代,直到昭和9年(1934)為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合併,
昭和17年(1942)再度因經營不善而宣布關廠。
至此,製糖事業正式在二結地區結束,農田也恢復稻米的墾植,
農村漸漸恢復原貌,僅剩當時的蔗渣製紙廠,即中興紙業第二紙廠繼續營業,
但隨著環境變遷、經濟結構的改變,如今也面臨關廠的問題。
昭和10年 (1935),「臺灣興業株式會社」創立,
光復後,國民政府接管成立「臺灣紙業股份有限公司」,即中興紙業前身。
中興紙業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民國48年,曾為全國規模最大造紙廠,以生產新聞紙為主,
並兼製各項文化用紙及工業用紙,惟受國際紙價波動及經濟變遷影響,漸轉盈為虧,
於民國90年 (2001)10月結束營業,由員工集資另外成立「興中紙業股份有限公司」,
承租園區內北側廠房,至今仍營運中。
宜蘭製紙產業始於日治時期,從甘蔗廢渣回收利用製漿技術,
到運用化學工業製造白紙,是台灣紙業發展的重要邁進;
而中興紙業的歷史見證紙業發展與臺灣民主化的過程,
其產業發展、廠區空間結構、建築特色,
有著無可取代之歷史地位與存續價值……….
縣政府與中興紙業清算代表、興中紙業公司簽約,將閒置已久的中興基地轉型成
「中興文創基地」,園區陸續開放,逐步打造宜蘭的文創亮點。
占地三十一公頃的中興廠區,經歷中興紙業民營化改名興中紙業,
有近二十公頃土地閒置,縣府多次與中興、興中公司三方協商,終於促成簽約,
如何活化,則是另一項挑戰。
建於昭和12年的「氣罐室」,當時有4台鍋爐在運作,
主要生產蒸氣供場內建築或設備使用,運作後產生的廢氣是
透過2樓的方管傳至排煙道與煙囪。
該建物是整個園區中最醒的標誌……..
民國90年中興紙業結束營業,園區自此歇息了十三年,
2014年由宜蘭縣政府接手,透過工業遺構的保存與活化,啟動了文創應用、育成扎根等再造策略,
開啟中興老廠房重生運用的新契機。
已成為宜蘭地區文創的重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