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省通志》記載,原住民平埔族闢建了臺北與宜蘭間的山路,後來的人
也都循著這條路線,出入往來兩地,這就是最早見諸文獻上的淡蘭古道。
淡即淡水廳,以艋舺(今台北市萬華區)為其起點。蘭則為噶瑪蘭廳(今宜蘭縣),
貫通山區的這條道路就叫做「淡蘭古道」。
由於必須經過三貂嶺與草嶺兩座大山,
因此,淡蘭古道又可分為「三貂古道」與「草嶺古道」。
又有一說淡蘭古道是由嘉慶12年(1807),
台灣知府楊廷理所開……..
清朝同治年間,於同治5年調任台灣的台灣鎮總兵劉明燈,就任一年後,在他走過的淡蘭古道上,
先後留下了金字碑、雄鎮蠻煙碑以及虎字碑,即使劉明燈對當時的台灣貢獻與影響不多,
但也因這些古蹟而被歷史所記載。
1881年左右,淡蘭古道是唯一由清政府認定的官道,
沿途設有隘寮(募集壯丁保護行旅安全)、遞舖(傳遞信件貨物的轉接站)、驛站,十分方便與安全。
因此台灣先民到宜蘭開墾時,大多都是經過淡蘭古道。
日本人類學家伊能嘉矩記錄:
「這裡有一塊大石,約六尺長,石面平滑,刻有草書體的虎字,
筆勢雄渾,右側刻有同治六年冬,左側也刻有臺鎮使者劉明燈書等幾個字。
這是由台北進入宜蘭的越嶺道在修復的時候,所建立的歷史紀念物。
附近沒多遠的地方就是嶺頂,也就是基隆郡與宜蘭郡的分界線。」
宜蘭線鐵路1917年開始興建,1919年3月24日,位於平原的宜蘭蘇澳間先行通車。
同年5月5日,八堵瑞芳間亦告峻工,但由於草嶺隧道工事尚在進行,
此段尚不能直通宜蘭線,暫稱「瑞芳線」。
宜蘭線全部通車前,古道仍為兩地間的交通要道。
旅客需至鄰近車站下車後,更換草鞋徒步過山。
直至1924年隧道完工,列車得以直通運行才漸趨沒落………..
草嶺周邊古道經歷約130年的演變,功能早已式微,
今日僅存「三貂嶺古道」、「草嶺古道」與「隆嶺古道」三段,
其餘路段已被鐵路、公路所取代。
爬至鞍部,望見大里海岸線,草嶺古道埡口附近的山稜線亦映入眼簾。
從望遠坑起登,約一個小時,登抵古道海拔最高點,俗稱「埡口」的越嶺鞍部。
在此可眺望龜山島及壯闊的海天美景………
從埡口通往桃源谷的步道,稱為「灣坑步道」;
灣坑頭山大約就位於這條步道中途里程約2.2K處。
灣坑步道全線幾乎都走於稜線之上,視野不受遮蔽, 所以既有浩瀚遼闊一望無際的海洋風光,
也有綿延起伏層巒疊嶂的壯麗山景。
然而也因為無遮蔭,所以不適合在天氣炎熱時造訪。
龜山島又名龜嶼,位於宜蘭縣頭城鎮海岸以東約10公里處,
是孤懸於海中之火山島嶼,因其形似浮龜而得名,全島東西長3.3公里,南北長1.7公里,
面積只有2.85平方公里,海岸線長約10公里。
島上巉崖峭壁,溫泉湧出,並有山巒、海蝕洞、湖泊、冷泉,
特殊崖生植物及豐富的海洋生態,美不勝收。
因車輛停放於望遠坑,
此段步道上登至第一座涼亭處即折返。
在高處更能看清出鞍部的整個全貌;
看山看海也更加遼闊。
下回應接連桃源谷一併探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