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區在早期是由平埔族開荒拓墾,金包里的名字也是依照語翻漢字而來;
康熙時即在金包里興建土木;1800年福建省各地相繼有人渡海前來積極投入屯墾;
雍正年間已聚成街市。
日本治台時,這裡稱為金色里堡,大正9年(1920)金包里改稱金山;
光復後照原金山庄區域,改設金山鄉,目前隸屬於新北市金山區。
金山老街位於金包里街上,是目前台灣老街之一,
街道兩旁建物多已改建,少部份外觀仍保留原來的樣子;
百年的中藥鋪是其中的代表…………
慈護宮則為金山居民祭拜媽祖的地方,也是居民的信仰中心,
因極其靈驗,香火鼎盛。
老街西段丁字路口,有一座主祀開漳聖王的百年廣安宮,
更是印證了福建先民的開墾歷史。
金包里慈護宮,又稱金山慈護宮,俗稱金山媽祖廟、金山大廟,
主祀天上聖母媽祖,陪祀三教教主(至聖先師、釋迦如來、太上老君)、觀音菩薩、
瑤池金母、關聖帝君、水仙尊王,配祀南斗星君、北斗星君、開漳聖王等。
清治時期,金包里地區鄉民由唐山奉「金面媽祖」來臺,
鎮守本境,護佑群黎,虔誠奉祀。
嘉慶年間地方集資建廟奉祀,成為信仰中心,尊為「開基金面大媽」,神蹟屢現。
同時,有尊媽祖漂流海上擱淺於野柳海岸岩洞(今尊稱為「媽祖洞」),被當地漁民發現,
遂近立草庵奉祀,以祈求守護漁船平安渡厄,故籌備建造大廟奉祀。
經神諭指示;欲立廟於金包里街。
仕紳群起籌募建廟,先賢黃士進捐獻土地;
嘉慶十(1809)廟殿竣成,名為天后宮,奉請本宮「開基金面大媽」與野柳迎回的媽祖神
(尊稱「二媽」),將兩尊媽祖同時入火安座奉祀;爾後香火更加鼎盛,遂更名慈護宮;
以顯媽祖「慈恩浩瀚,護佑眾生」之德。
道光廿一年(1841)整修,同治六年(1867)淡北大地震,建築萎隤,
同治十二年(1873)重建告竣,更見規模。
日治時期,明治三十四年(1901)金包里堡中莊發起重修,
由金包里堡下莊(今石門區東部)負擔左廡,頂莊(今萬里區)負擔右廡,
聘用中和名師陳應彬修建,1903年完成擴建。
明治四十二年(1909)捐獻廟產媽祖山予「金包里公學校」(今金山國小)建校。
昭和十年(1935)金山庄役場發起募建。
慈護宮建廟至今207年,共歷經7次大修,如今梁柱東倒西歪,牆面遭白蟻蛀蝕。
委員會特聘請專家設計,計畫予以重建,
然而引起兩派人士的爭議,
拆除重建與保留古蹟二方意見爭論不休………
建築學者則表示,過去參與百餘件古蹟修復案,北港朝天宮、彰化南瑤宮經
指定古蹟並修復後,鄉親都很光榮擁有百年古蹟,
期盼民眾可針對保存方式、保存範圍討論古蹟保存之道。
個人也覺得拆舊廟蓋新廟,將無法呈現古建築之風韻。
許多老廟拆建後即失去古味,非常可惜。
尚祈廟方能有好的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