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谷鄉的開發最早的文字記錄是約在清乾隆六年 (1741),
由漳州人沿濁水溪進入番仔寮與大坵園(今瑞田村及清水村)
進行開墾。
之後,又有泉州人自林圮埔(今竹山鎮)進入囤墾,
陸續的有初鄉庄(初鄉村)、新寮庄(鹿谷村)、坪仔頂庄(秀峰村)、
車輄寮庄(廣興村)、小半天庄(竹林村、竹豐村)、內樹皮庄(和雅村)
等各庄的形成。
並於道光11年間,初鄉舉人林鳳池從福建武夷山
帶回軟枝烏龍茶栽種於鹿谷、彰雅、永隆、鳳凰四村,
成為今日聞名國際的凍頂烏龍茶。
乾隆5年(1740),漳州人程志成向彰化縣府衙稟請開墾獲得墾照,
從鹿港率領其部屬至鹿谷鄉清水溪之大坵園(今清水村)驅逐番民,
經10餘年的墾拓,於番仔寮西邊築外城、大坵園南邊建內城來防番,
墾民悉被高山原住民殺害,墾地歸於荒蕪。
乾隆15年(1750)柯清墾初鄉板仔寮,林伯朋墾凍頂,林灶墾小半天、
林敦原墾羌仔寮,莊忠信、葉寧靜入內樹皮,張天球墾坪仔頂、沈劉
二姓墾小半天,乾隆16年(1751)張禎祥續而入墾;
乾隆22年(1757),泉州籍許萬青取得墾照,與葉寧靜、莊忠信等人
進入鹿谷鄉之粗坑(初鄉村)、新寮(鹿谷村)、坪仔頂(今秀峰村)、
羌仔寮(今彰雅村)、車輄寮(今廣興村)、小半天(今竹林、竹豐村)、
內樹皮(今和雅村)等地拓墾,
此時原住民已退往溪頭、杉林溪等高山地區。
秀峰村地理環境屬丘陵台地,早期因而有坪仔頂之稱,
聚落人口較集中,分布於現今林區(東埔軜寮)、坪仔頂、下坪仔頂與
窟底、苦瓜寮,
社區居民純樸、多數務農為主,天然資源豐富,
東側鄰鳳凰山系順流而下的清水溝溪,
早期水源充沛,溪水清澈。
清乾隆年間、由福建、廣東兩省渡台者居多、
先來者佔南北、西部平原、後來者進入山地開墾謀生、清水溝流域、
秀峰村、清水、瑞田村一帶之居民、乾隆6年〈1741〉前後由
福建省漳州府南靖、彰浦、龍溪、海澄等渡海來台、
當時交通均以步行、由鹿港、北港登陸、經由彰化、斗六進入
竹山、後埔仔地區、始得由蜈蚣崙(桃扛倫)或沿濁水溪進入
清水溝流域之山地開墾
(當時之地名坪仔頂、東埔納寮、堀底、大丘園、番仔寮)
種植蕃薯、陸稻等雜糧、麻竹、竹類之農作物、自給自足、
生活樸實之聚落,
秀峰原名水沙連坪仔頂,源自鳳凰山麓之清水溝溪遶莊而過,
清水溝溪水源充沛,且緊鄰濁水溪水路之便,
清乾隆三十年(1765)人煙已稠密拓墾頗具規模,採木伐竹
結排放流非常暢旺。
木馬寮山區昔日砍伐林木,以人工拖行木馬把木材搬運
到山下的景象社區居民記憶猶新………
由麒麟潭的麒麟巷下來,接上鳳鵬巷來到坪頂,
右行通往水里,向西則導回初鄉,無疑也算是交通要衢。
可能事陰地處偏僻,此聚落看來有些冷清;
路旁有一古厝,順便紀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