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沈德潛在《慈光寺懷普門和尚》中說『黃山亘古來,吟詠始太白。』

明確指出了李白是黃山最早的吟詠者。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曾五次游皖,其間長時間在

黃山逗留,留下了黃山詩歌的奠基之作《送溫處士歸黃山白鵝峰舊居》,


詩曰:

「黃山四千初,三十二蓮峰。丹崖夾石柱,茜茜金芙蓉。伊昔升絕頂,俯窺天目松。

仙人煉玉處,羽化留余蹤。亦聞溫伯雪,獨往今相逢。采秀辭五嶽,攀岩歷萬重。

歸休白鵝嶺,渴飲丹砂井。風吹我時來,雲車爾當整。去去陵陽東,行行芳桂叢。

回溪十六渡,碧嶂盡晴空。他日還相訪,乘橋攝彩虹。」


 

這是迄今能見到的第一首完整的黃山詩,

格調高標,氣象萬千,雲峰奇松,黃山從此聞名天下…………

 

 

 

黃山原名黟山,因峰岩青黑,遙望蒼黛而名。

後因傳軒轅黃帝曾在此煉丹成仙,唐玄宗信奉道教,

故於天寶六年(747)改為「黃山」。  

 

 

明旅行家、地理學家徐霞客兩次登臨黃山,讚嘆說:「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

徐霞客評黃山有「泰岱之雄偉、華山之險峻、衡岳之煙雲、匡廬之飛瀑、雁盪之巧石、峨嵋之清秀」

被世人譽為「天下第一奇山」。


道教在黃山建立較早的道觀有浮丘觀、九龍觀等。

宋末道士張尹甫在黃山修煉,建立松谷道場。

明末以後,全山範圍內,已無道教活動的蹤 跡。

據《黃山圖經》記載,佛教早在南朝劉宋間就傳入黃山,歷代先後修建寺底近百座。

寺廟之中,祥符寺、慈光寺、翠微寺和擲缽禪院,號稱黃山四大叢林。

慈光寺舊名硃砂庵,建於明嘉靖年間,

明萬曆三十四年(1606),普門禪師來山,建立法海禪院

1610年秋,注持普門進京。由太監馬進轉奏明萬曆帝、李太后及鄭貴妃,

先後賜予佛牙、金佛、七層萬佛像和建寺幫銀300兩,敕額護國慈光寺



 

此後,普門禪師又在玉屏峰前建文殊院,在光明頂建大悲院。

普門在歙人潘之恆等人的幫助下,披荊斬棘,開山修路,

初步形成南路從溫泉至天海、北路從松谷至天海、東路從苦竹溪至北海、

西路從吊橋庵至溫泉的四條登山盤道,

使以四大叢林為中心的景區初具規模………

 

 

普門也因此被稱之為開山和尚。

 




 

位於獅子林酒店旁有一獅林精舍,精舍位於清涼台,旁有摩崖石刻;

清涼台山腳下有一清涼別墅的庭園,旁邊有一類似明代墓塚。

 


 

獅子林酒店建於有着400年歷史的獅子林禪院遺址之上,海拔1630米,

古有清涼頂上靈山,獅子林中福地之說。獅林精舍在獅子峰麓,與獅子林毗鄰。

光绪二十一年(1895),太平縣人崔國因捐款興建。

崔少時讀書狮子林,后出任駐日 (日斯巴尼亞,今西班牙)、美(美国)、秘(秘鲁)三國大使,

回國后返原籍太平縣(今黄山市),捐俸银建狮林精舍。

留有石刻楹联:狮子林中福地,清凉頂上靈山。

 



 

1960年狮林精舍倒塌。

僅留清涼別墅遺跡……….

 


 

石碑上寫著開山和尚位,

周邊沒有解說牌,

石碑前石柱上子字跡已漫滅。

不知是否即是普門禪師的歸骨之所?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