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_2697.JPG - 埔里  鐵山地區傳統民居

清代文獻有「眉社」、「眉裡社」及「眉番」之相關記載。

道光 27 年(1847 )閩浙總都劉韻珂之〈奏勘番地疏〉記載

「查水沙連內山係總名,而田頭、水裡、貓蘭、審鹿、埔裡、

眉裡六社附於中…..」。

同治、光緒之際,台灣道夏獻綸的《全臺輿圖》

<埔裏六社說>「六社者何,曰眉社,曰田頭,

曰水社,曰審鹿,曰貓蘭,而以埔裏社為著。」,

後代學者咸認為眉番生活於

埔里盆地東北隅之眉溪北岸,

今之史港坑、牛眠山、乃至守城山一帶。

DSC_2688.JPG - 埔里  鐵山地區傳統民居

 

清道光年間中部各社熟番移入埔里,

向眉番租佃土地開墾之後,

人口及勢力漸增,眉番終至式微。

1899 年伊能嘉矩到埔里訪問一眉番女性 Avon 謂「因

taritsi(平埔番親之意)大批移入,眉社人不能敵、乃退至

北港及霧社萬大一帶,與萬大社合併。

DSC_2689.JPG - 埔里  鐵山地區傳統民居
DSC_2690.JPG - 埔里  鐵山地區傳統民居
DSC_2691.JPG - 埔里  鐵山地區傳統民居

愛蘭台地的三個舊部落系統、烏牛欄、大馬璘與阿里史

的語言自稱為「Pazeh」,學者普遍認為是從豐原、東勢舊社時代

即已存在的語群名稱,一般即稱之為巴宰族。

DSC_2692.JPG - 埔里  鐵山地區傳統民居
DSC_2693.JPG - 埔里  鐵山地區傳統民居

埔社布農人與眉社泰雅人原各自分別居住在埔里南北側,

為埔里近代歷上史之最早的主角。

平埔族族群進入埔里後,一開始以埔社與眉社的佃田為生,

後來依恃其農耕技術較當地族群進步,逐漸獲得當地大多土地,

當地原居民因此逐漸撤往山區居住。

DSC_2701.JPG - 埔里  鐵山地區傳統民居

後來,漢人也隨著逐漸鬆弛廢除的內山開墾禁令

陸續前來開墾居住。

1875年,埔里地區之開發大致完成。

DSC_2698.JPG - 埔里  鐵山地區傳統民居
DSC_2699.JPG - 埔里  鐵山地區傳統民居

愛蘭台地有愛蘭、鐵山里,早期都是巴宰族聚落,

中山路崎下路段面向社區左側為愛蘭里,右側鐵山里,

分別為AuranLalusai,這是愛蘭、鐵山里地名由來。

DSC_2697.JPG - 埔里  鐵山地區傳統民居
DSC_2700.JPG - 埔里  鐵山地區傳統民居

巴宰族早期由台中豐原、潭子一帶遷入埔里,

據耆老口述及學者研究,Auran音近閩南語烏牛欄,

有住在水邊的意思,Alisai音近阿里史,或又稱Lalusai

則有兔子很多的狩獵場或是竹筍集散地之意。

DSC_2694.JPG - 埔里  鐵山地區傳統民居
DSC_2695.JPG - 埔里  鐵山地區傳統民居

鐵山社區位於愛蘭台地上,為巴宰族豐原岸裡大社四群之一的

阿里史社,於道光三年遷入埔里所建立的聚落,所以鐵山社區,

是具有平埔族色彩的社區。

社區包含了阿里史,鐵尖山等區域,

距埔里街區約四三○至四四○公尺間,

因高位盆地面下段被切割,其河階面平坦與四

 周河床間以河階崖屹立高起,狀如打鐵店之鐵砧,

故初稱為「鐵砧山」,後諧音稱為「鐵尖山」,

所以才有鐵山的名稱。

 DSC_2696.JPG - 埔里  鐵山地區傳統民居

 鐵山社區,社區資源豐富,因為其地形為台地,

高出盆地,遠望如一艘船,故鐵山社區西邊又有船尾之稱,

可以展望田野風光,十分賞心悅目,

社區內有黃家古厝,惜園、

廣興紙寮等觀光景點。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