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文廟位於福建省漳州市薌城區修文西路,是我國四大孔廟之一,

也是漳州城內最大的古建築群,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清乾隆《漳州府志》載,北宋慶曆四年(1044)建,政和二年(1112)移于州左,

南宋紹興九年(1139)複于故址。



歷史上,朱熹、鄭成功、黃道周都曾到此廟祭祀孔子;

南宋建炎年間(1127-1130),孔子後裔避兵入漳,居住於此,其子孫世代相傳

住於廟內直至明正德年間。

明、清兩代及民國時期,屢有修葺。


1925年,中國近代文化思想大師康有為曾為文廟撰寫了《重修漳州學宮記》,

該碑立於文廟東廡北端。

碑文內容:「人類不能無教也。天生烝民,有物有則,孔子之教,物為之則而已。

故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若不明、聰、溫、恭、忠,可乎……」

康有為書法世稱「康體」,此碑文為正書,字體端莊凝重,古拙渾厚,

為漳州古城的一份難得的碑刻書法藝術珍品。

現有建築面積約2600平方米,主要建築有大成殿、儀門、前殿、東西兩廡

及「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兩座牌坊。

 

 



 

 

據史書記載,漳州文廟始建於宋慶曆四年(1044),歷代曾多次重修。

從清光緒《漳州府志》卷首《輿圖·府學圖》中可以看出,文廟依宋制「左廟右學」,

原有建築還有明倫堂、泮池、欞星門等,大門中軸線上依次為戟門、丹墀、月台、大成殿,

兩旁為東西兩廡及敬一亭等。

漳州文廟具有極高的古文化和歷史文物價值。


主殿大成殿為建於石台座上的木結構建築,面闊五間、進深六間(前一間為廊),重檐歇山頂。

大成殿建築結構特殊,梁架承襲舊制,較完整地保留了閩南古代木結構建築特點。


據考證其內部結構和細部裝飾為宋代風格,

是研究古代文廟建築的珍貴實例,

反映了當時閩南一帶較高的石雕、木雕技藝

和建築技術水平………….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