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對外公布的第一批30個中國歷史文化街區中,

福建4個街區獲此殊榮,分別是:泉州市中山路歷史文化街區、廈門市鼓浪嶼歷史文化街區、

漳州市台灣路香港路歷史文化街區、福州市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


 

 

徜徉在台灣路的青石板路上,看到一個個獨具歷史氣息的老字號招牌:

天益壽藥店、萬圓錢庄、至人藥房各色洋貨、商務印書館代理處……

街區內還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代石牌坊、漳州文廟,

以及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王升祠等。

 


 

台灣路是薌城區的一條橫臥在九龍江畔的東西走向街道。

 

最東側的路段是仿照英國麥加頓的風格;中段是中西合併的南洋式建築;

西側一帶則是白石紅磚、飛檐翹脊的典型閩南建築,

路中還有兩座明朝時期的牌坊。

 




明、清時期,這裡名為「府前街」,因位於漳州府衙前而得名。

然而這裡有許多專門製作和銷售竹雨傘的店家,因此也被稱為「雨傘街」。

 

 

 

據說這條古街上以前十分盛行布袋戲、歌仔戲、木偶戲等戲台,

而台灣當時正處於日治時期,許多不願意成為次等人民的台灣人和澎湖人則遷徙自此,

而這裡跟台灣十分相像,於是引發了思鄉之情,久而久之便把這裡稱為「台灣路」。

 


 

 

這條街在明清時代被稱為雨傘街,一度改名為始興路,最后定名為台灣路。

一些來漳投資的台商都說,這條台灣路和台南的一些舊街道很相像。

 

台灣路的中段是古時最繁華的地方,這裡有1000多年的漳州府衙門府埕,

連著鋪滿凹凸不平石板的始興南路。

府埕自唐宋以來,以匯聚蚵煎、手抓面、豆干面粉、鍋邊糊、春卷、五香、鹵面、

豆花、土筍凍等漳州名點小吃而聞名遐邇。

 


 

據傳,這里在古代有講古場、戲台,

祖籍南靖的台灣抗日義民軍領袖簡大獅年輕時也曾經在此處演武獻藝,

引來陣陣喝彩。

 



 

 

在這里,每一個招牌都有著一段故事。

老字號天益壽藥店是最引人注目的。

創建于清末年間,至今已100多歲…………

 


 

藥店創始人姓陳,漳浦赤湖人,少年時來漳州謀生,在天寶堂藥店做伙計。

因經營有方,受到老板賞識成了乘龍快婿。

后來在台灣路另立門面創辦天益壽藥店。陳老板去世后,4個兒子繼承父業,

生意越做越紅火,先后投建崇成、崇進學校,并與人合建光明戲院。

如今,天益壽藥店創始人后裔已有200多人,

散居在閩南、台灣及東南亞一帶。

 




 

 

天益壽相鄰的幾間街屋,裝飾樣式最為繁複;

隔壁緊鄰的店鋪,最為精采……….

 

這個路口可說是歷史文化街區中

的要衢地帶。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