薌城,古稱漳州。美麗富饒的薌城,是中國東南沿海的歷史文化名城,

也是沿海開放城市之一。

薌城歷史悠久,540年(原龍溪縣)開始建制,至今已1400多年。




 

 

台灣路香港路就是「漳州古城」景區的核心區域。

 

區域內主要由坊巷、重要街道、文保單位、文物點、歷史建築及古樹構成。

 

 

 

 

其中坊巷和重要街道,具體為:台灣路、香港路、芳華橫路、始興北路、青年路、

延北南路北段、修文西路、龍眼營路等八路街道及石羅巷、龍眼營一巷、華南小巷、漳南道巷、

香港路小巷、香港路一巷、香港路二巷、香港路三巷、香港路四巷等九條巷子。

 

 

 

在台灣路、香港路歷史文化街區內,共有漳州石牌坊、漳州文廟2處全國重點文保單位,

七星池、侍王府、府衙舊址、嘉濟廟碑、博愛碑、王升祠6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還有楊騷故居、天益壽、中山公園紀念亭、龍柱亭、博愛碑、

半邊石牌坊等6處文物。

 

 

雙門頂兩座石牌坊為「尚書、探花」坊和「三世宰貳、兩京敭歷」坊,均為南北向,

建於明萬曆年間,兩坊間相距28.5米。

尚書探花坊為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為嘉靖年間探花、曾任南京禮部尚書林士章

所立之石坊,坊寬8米,高11米。

 

 

 

按 : 林士章(15231600),字德斐,號璧東。福建漳浦人,明朝政治人物、探花。

 

曾祖父林敦碩;祖父林竦;父親林烽。母蔡氏

 

 

 

福建鄉試第五十五名。嘉靖三十八年(1559)己未科第一甲第三名進士授翰林院編修。

隆慶元年(1567)參與編修《世宗實錄》。次年擔任會試同考官,後升國子監司業。

隆慶五年(1571)擔任南京國子監祭酒,萬曆二年(1574)改北京國子監祭酒。

同年升任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

 


 

萬曆五年(1577)再升禮部左侍郎,充經筵講官。

後因得罪張居正,萬曆九年(1581)改任南京禮部尚書。之後辭職返鄉

 



 

 

林士章是漳浦縣唯一的鼎甲三及第,是空前绝後的。

也是漳浦縣第一個入翰林院的人,據說不僅應試八股文寫得好,文學才華亦十分杰出。

林士章更是漳浦縣第一個官至尚書的人。

 

他在禮部工作期間,精心探研,對各種祭礼十分熟悉,隊部内各司的工作了如指掌,

辛勤敬業,忠于職守,深受萬曆皇帝的赞赏,赐予御書忠愛匾额,褒彰他忠君爱国的精神。

世因而成林士章為忠爱愛公。

 

 

林士章在中取探花后即建府第在漳浦縣城城南城隍庙旁。

當時應該是稱為探花府。後来,他官至尚書,又改稱為尚書府。

據說其歸休後并没有回漳浦居住。

 


 

萬曆九年(1581)下半年,就在漳州城北的長橋興建土城。

至二十一年(1593)完成全部建筑,前後共建了13年。

 

 

香港路古稱南市街,唐代就形成,

是唐宋至明清時期漳州城內的中軸線,

也是通往南門的主要街衢;

 

這或許也是石坊會立在香港路上的原因吧 ?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