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美古稱「卡里善」,係巴布薩族語,
意為熱與冷交界地,氣候溫和,環境優美之意。
本鎮地區於漢人開闢之前,為平埔族群巴布薩族半線社、阿束社之地。
漢人移入形成漢人街庄後,因當地處漳泉接觸地帶,寓意
「漳泉和睦相處,創建美好地方」,故名「和美」。
相傳先民移臺,來自漳泉二地移民,係以詔安圳為界,
以東大多為漳州移民,以西則多為泉州移民生聚之所。
永曆十八年設北路安撫司於半線(今彰化市)執掌地方治安
暨撫番,總護諸將,察治姦宄,凡兵民之政皆屬之。
永曆十九年派左武衛武平候劉國軒率兵駐此,
自此兵丁開拓半線社與阿束社,是為本鎮開闢之始。
繼之泉州人施長齡、楊志申,以及清康熙中葉時泉州人吳洛、
黃榜等來線西堡墾殖或自鹿港登陸,或自諸羅北上,招工買牛,
引水開地,各地逐漸開闢。
乾隆五年楊志申、施士安又開創福馬圳。
乾隆六年本鎮為半線堡茄黎莊、阿束社所轄。
乾隆二十七年分為半線東西二堡。
東西第三圳於乾隆三十一年復由楊志申開創,灌溉系統大備。
迨至道光十年,本鎮即有三十六莊,以地大闢矣。
和美舊街區主要在和美圓環、公有零售市場、和中廣場一帶,
也就是中正路、倡和路、和平街、鹿和路6段的街區範圍內,
早年有酒家、戲院,如今雖已熄燈,
但老屋保存完整,見證和美的開發史。
仁安路的汎愛綜合醫院,
歷經和美望族許五頂、許常山父子2代經營,
許五頂的兒子許常惠為台灣知名的音樂學家;
而許家舊居位於鹿和、中正路的三角窗,在鹿和路拓寬後,
建築立面仍延續仿古風格。
中正路的勝發米穀商行是典型紅磚街屋,
洪家早年是碾米廠,後來經營洪勝和紡織廠,
見證和美紡織產業的全盛時期。
而1955年就開始在中正路營業迄今的萬春西藥房,
生產糙米麩的三永和食品,都走過1甲子歲月;
鄰近的明德醫院老建築,醫院雖不再營業,沒有店招,
但獨特的設計,也成為中正路特色老屋。
在地名產的「廣香居」噴水貢丸,原只是辦桌料理的1道菜,
因為貢丸裡包著豬肉餡,深受歡迎,而成為人氣商品。
而「楊家香」肉鬆也是和美老字號,
從推著三輪車開始叫賣做起,後來開了雜貨店來兼賣肉鬆、
香腸,再轉型為肉類食品的專賣店。
和美老街區街路狹窄,建議自行停車前往,
可停在和中廣場、和美警分局一帶,
再步行進入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