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松關位於九龍江之濱,地處馬岐山與鶴鳴山之間的峽谷,

東邊就是有名的江東橋。

瑞竹岩位于步文梧浦村的岐山之上。岐山一名馬岐山。

名山記云:岐山與鹤鳴山聯峙,二峰秀聳龍江之上,延十里餘,中為萬松嶺。

嶺上建有萬松關,此岩景致之峻秀,正如明吏部尚書陸完与與理学家蔡烈同游所题:

萬松關外瑞竹岩,峰峰峙峙列層嵌,偶来石上凭南眺,一望江上挂遠帆。

瑞竹岩為五代僧人楚熙所闢,因劈竹引泉,枯竹生笋,故名之。

 

近代藝術大師李叔同(弘一法师),在抗日期間厦門淪陷时,

曾于此居住。


 

由於山腳下養生苑的纜車已停駛,

時間不及,因而未能登頂一探 ……

採取徒步前往萬松關。

 

 

萬松關,坐落在福建省漳州龍海市榜山鎮梧浦村後岐山與鶴鳴山兩山夾峙之間。

唐代開漳之後,這裡是漳州通往省城、京都的要道,取名「馬岐路」。

唐代陳元光入漳之時駐兵於此,時稱「軍營嶺」。

明正統年間(1436—1449),郡人陳克聰在沿路兩旁種上許多松樹,改稱為「萬松嶺」。

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道路兩旁的松樹歲久凋枯,惟奇石如叢林,時任福建提學

副使沈儆炌改為「堆雲嶺」。

 

萬松關遺址1983年被龍海縣列為縣級保護文物單位,

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明嘉靖年間,閩南沿海出現了擁有武裝的海上私商集團;

明天啟年間,倭寇活動十分猖獗,大肆劫掠海澄、龍溪一帶沿海沿江百姓。

為抵禦海上私商集團與倭寇的騷擾破壞,時棄官回鄉的林釬向當時的漳州知府杜遴奇建議,

在岐山與鶴鳴山之間的峽谷中建一個關隘,派兵把守,以保衛東鄉及漳州城。

杜遴奇採納建議,但只挖了地基,城尚未建成就奉調離任。


 

明崇禎二年(1629),接任漳州知府的施邦曜在當地鄉紳陳天定及里人王必標的

支持配合下,於萬松嶺上興築關城,當年完成。

萬松關是古代進出漳州的必經隘口,扼進出漳州之門戶,

有「一夫當關,萬夫莫敵」之勢,被稱為「閩南第一關」。


關城建成後,施邦曜又在關城旁建一座堆雲庵,並建一座亭供往來行旅停歇休憩。

萬松關的城牆全部用長方形花崗岩條石砌成,原高約15米,牆體前面直立,

後面為台階式,整體平面呈凸字形結構,上牆體寬4米,東面底座寬5米,

城門處寬9.1米,全長約100米。

 

關牆內側有從牆體伸出的石條當梯台階,東側一梯可上到平台上亭,

西側一梯可上到關牆頂。

關牆最頂端寬0.6米、高約1米,內側留一寬約1米的過道。

 

城門上嵌著一塊石橫匾,鐫有明末大學士林釬親手題寫「天保維垣」四個

雄渾有力的楷書大字,意即上天保佑這座關城永遠穩固。

 

遺憾的是,1960年代建造西溪橋閘時,當時縣領導為了節約經費,就近取材,

將萬松關上的條石拆下以建橋墩、築水閘。後因當地群眾的勸阻而停止,但已拆去

大部分,僅存殘關城約51米。

萬松關門前西側原有一座石牌坊,因1960年漳州市區建防洪石堤時,要在

萬松關內開採石料,汽車進出不便而拆除。

2012年萬松關休閒山莊開建,清理地面挖掘時,發現一些疑似當年拆除關牆或

庵、亭、牌坊毀後遺留的石構件,有些石柱刻有文字聯句,後來在此建房時,

其中數根石柱被利用,現依然立於房廊屋內。


 

有一條長約6米,寬約0.6米,厚約0.3米及幾條較短的的疑似堆雲庵門前的台階石,

現仍在梧浦村裡當長椅用。

石構件上刻有「院侍讀學士、通家治生林釬頓首」。

疑為施公新築萬松關紀跡碑的遺件…………

 

關內有一座清代的「雙節傳芳」石牌坊,基本完好,但缺了上面的牌匾及南側的屋頂。

1992年建圍牆時,就地取材,許多石構件被當做牆基石用,其中就有一塊疑似石牌坊

屋頂,現砌在圍牆上。

 

 

 

萬松關的關前關後,原先還有數座石牌坊。

1960年建設九龍江漳州市區段石堤時,在關內山上採石。

為了汽車能通過,擴寬了古道,

原在關前關內的兩座石牌坊被拆除。

 

 

 

同治三年十月,林文察赴福州第三次與太平軍作戰時,巡撫徐宗幹也為他上疏,

將遲來的原因歸於夏秋之際颱風很多,渡洋不易。

可惜,林文察因此所帶鄉勇不多,戰力不足,在漳州萬松關被太平軍俘獲,

死於漳州之役。

 

卒后贈太子少保銜,諡剛愍,賞騎都尉世職。

 

這也是萬松關在歷史上的悲壯事蹟……..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