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海市角美鎮埔尾村林氏端本堂一族,是晉代入閩林祿後裔的一個支系。

《開漳龍邑莆山林氏家譜》記載︰

閩漳龍邑莆山,即原漳州龍溪縣白石堡莆山社,今龍海市角美鎮埔尾村林氏,

是晉安郡王林祿後裔分居莆陽之支派。

此派自莆陽又分宗于仙游竹港,後又有族人林勤遷徙長泰,開基于欽化里績山。

至元大德年間 (1297-1307) 林勤後裔隱庵到龍溪白石堡教書,並被招為女婿,

成為莆山林氏開基一世祖。


林隱庵生三子︰長子汝政,開基莆山;次子汝信,回原籍長泰;三子汝亮開基漳浦青陽。

莆山汝政生二子,東野、西野,稱作三世分東西。

東野公生三子,西野公生四子,其中第三子敦農到廣東開基海豐,至今人丁超過十萬人。

這樣,在莆山的第四世就剩六房,東野公三房,西野公三房,

就以禮、樂、射、御、書、數來命名房號,這就是四世分六房。

 

傳到七世,端本堂林氏已是人丁興旺,人才輩出。

現在在祠堂的正中間還懸掛著一個進士的牌匾,

中進士就是樂房長經畫派下七世的林魁。



林魁自小就非常聰明,但是因為家境貧寒,無法度供他去讀書,

為了求知,林魁只好經常到私塾窗外去偷听。

當時在私塾內面的孩子一旦無法回答教書先生的提問時,常常以肚子痛需要上廁所為理由

溜出來找林魁問答案,然後回到私塾就馬上可以對答如流,這讓教書的先生感到很懷疑,

後來偷偷跟蹤這些學生,終于發現了這個秘密。


教書先生看林魁是一個可造之材就免費將他收入門下並專心教他。

林魁也是不負眾望,在弘冶壬戌科登二甲第一名進士。由戶部主事,出守鎮江府,

後來官一直做到中奉大夫。

林魁為人正直,做官清正,深受治下的百姓愛戴。

現在,在龍海角美鎮埔尾村林氏端本堂內,還保留著一塊非常珍貴的奇石——菊花石,

這塊看起很普通的石頭上有很多天然形成的菊花瓣,遠遠看去,就像是一朵朵菊花在石頭上綻放。

經調查,這種天然菊花石,又名石菊花,是二億多年前,因地質運動而自然形成于岩石中。

可以說是取日月之精華,吸天地之靈氣。


根據會長介紹,這塊珍貴的石頭是林魁做官清正,體恤百姓,當他告老還鄉時,

當地百姓送給他做紀念的。

 


 

莆山林氏至清代已成望族,族人開始向台灣、金門、澎湖遷徙。

至乾隆三十九年,莆山林氏修編族譜時,載入族譜的入台開基祖人數就有八十三人,

其中禮房派二十三人,樂房派三十二人,射房派十一人,御房派五人,書房派七人,

數房派五人,主要居住台灣北部淡水一帶。




 

乾隆三十九年以後,相率赴台者更多,

其中以乾隆末十四世林侯六(諱遜伍,號敦厚)偕子安幫(號石潭,字平侯)渡台開基台灣台北、

新莊、板橋,他們開發台北,發展實業,成為台灣大財團。

這就是有名的林本源家族……..



林氏宗祠端本堂,面積約300平方米,外埕面積500多平方米,

為二進土木結構,大埕前面有個大池塘。後堂的神龕里奉祭的是開基始祖林隱庵。

 

從道光十八年起至1949年,海峽兩岸端本堂林氏宗親往來頻繁。

每年農歷三月二十三日都有大批西河堂林氏宗親從台灣回莆山媽祖廟進香,到祖廟祭祖。

曾任中國國民黨副主席的林洋港先生曾經在1998年十月七日回家鄉龍海市角美鎮

埔尾村端本堂尋根謁祖。


現在,祠堂內還保存著林洋港

當時的題匾。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