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漳龍邑莆山,即原漳州龍溪縣白石堡莆山社,今龍海市角美鎮埔尾村林氏,
是晉安郡王林祿後裔分居莆陽之支派。
此派自莆陽又分宗于仙游竹港,後又有族人林勤遷徙長泰,開基于欽化里績山。
至元大德年間 (1297-1307) 林勤後裔隱庵到龍溪白石堡教書,並被招為女婿,
成為莆山林氏開基一世祖。
傳到七世,端本堂林氏已是人丁興旺,人才輩出。
現在在祠堂的正中間還懸掛著一個進士牌匾,
中進士就是樂房長經畫派下七世的林魁。
林魁自小就非常聰明,但是因為家境貧寒,無法度供他去讀書,為了求知,
林魁只好經常到私塾窗外去偷听。當時在私塾內面的孩子一旦無法回答教書先生的提問時,
常常以肚子痛需要上廁所為理由溜出來找林魁問答案,然後回到私塾就馬上可以對答如流,
這讓教書的先生感到很懷疑,後來偷偷跟蹤這些學生,終于發現了這個秘密。
教書先生看林魁是一個可造之材就免費將他收入門下並專心教他。
林魁也是不負眾望,登弘冶壬戌科二甲第一名進士。
由戶部主事,出守鎮江府,後來官一直做到中奉大夫。
沿著村道進入一條小巷后,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古牌坊,上書進士。
這座進士牌坊,是目前漳州保存最好的進士牌坊,號稱漳州第一牌坊。
繼續向前,不遠處,小巷的兩側各聳立著一塊巨大的石碑,上面刻著字。
右邊的石碑寫著水利功德碑,而左側的石碑上寫著寧壽里記,下面則是密密麻麻的文字。
埔尾村的林魁進士坊,位于埔尾村南大道上,明弘治十五年(1502)建。
此坊比漳州市區台湾路的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建造的尚書探花坊早百餘年,
為目前發現的漳州保持年代最久遠的牌坊之一。
牌坊为石仿木结構,坐東向西,四柱三間三樓,面闊7.3米,高4.5米。
斗拱横梁,梁上叠屋顶,主間正中牌匾镌刻著進士两字,横梁則镌刻大明弘治十五年壬戊科林魁,
右側横梁镌刻知府羅列、知縣姚鹏同立等字。
該坊古朴典雅、造型简潔,是典型的明中期牌坊。
据地方史料記載,林魁(1476~1544)字廷元,號白石山人,龍溪縣二十九都白石社(埔尾村)人。
林魁幼年家贫,然聪慧好学。明弘治十五年,27歲的林魁登進士第,歷官户部主事、郎中,
后任江蘇镇江知府、山西按察司提学副使、雲南兵備道、廣東参政等官职,為官清廉,頗有政聲。
致仕回鄉后,参與编纂嘉靖《龍溪縣志》,著作有《白石稿》、《歸田錄》等傳世。
水利功德碑的沿革則是 :
據記載,嘉靖年間,白石官港年久失修,港道淤滞,常常出现水災。
告老還鄉的林魁,率鄉人向代巡禀報此事,由知縣鸠工重修。水利修缮后,民感其德,為立功德碑。
該碑與進士坊相距50米,明嘉靖十二年(1533)立,被確定為市级文保单位。
碑高3.5米,宽1.2米,碑镌楷書
明大参白石林公重興官港水利功德碑二行十六大字。
碑文大概記述致仕的廣東参政林魁,率鄉人請准于省、縣后,主持修建官港的經過,
其中碑文有鑿石二十餘所,改橋二十余座,潮行無阻,溉田二十餘里,變鹽鹵為膏腴,
功德在于梓里焉。各鄉士人因立此碑,以纪其事。
白石林先生祠,據傳為進士林魁故居,
位于端本堂右前側,
其墓據說亦在村郊,因時間不足,
未前往探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