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行天后宮位於臺南市永康區,是主祀媽祖的廟宇。

該廟原先位在洲仔尾,故原稱洲仔尾天后宮。

現今樣貌為民國五十七年(1968)所重建。

鹽行天后宮的前身「洲仔尾天后宮」,

創立年代一說是在康熙卅五年(1696),

而《臺南州祠廟名鑑》則寫說是乾隆十四年(1749)。

至於方志的記載,則可追溯到嘉慶十二年(1807)的《續修臺灣縣志》。

而該廟原本所在的洲仔尾地區,過去曾經位在臺江內海旁,闢有鹽場。

洲仔尾因而繁榮,並使得週邊出現鹽行、渡船頭等聚落。

天后宮即在此背景下,創立於洲仔尾。

此外天后宮的媽祖神像據說是隨鄭經來臺的媽祖,

過去洲仔尾據說有鄭經別墅與陳永華花園,

媽祖神像即被奉祀在陳永華花園中。

陳永華後裔離臺後,媽祖神像仍在花園內,

為附近居民所信奉。

直到乾隆年間,花園舊宅殘破不堪,

才建新廟供奉,是為洲仔尾天后宮。

民間傳聞洲仔尾天后宮舊址位於「真珠穴」上,

據學者石萬壽於1970年代訪問當地人士,當地人士稱

洲仔尾地區有龍穴、虎穴、真珠穴、龜穴、白馬穴五大地穴。

龍穴由保寧宮所佔,龜穴為禹帝廟舊址,

白馬穴經石萬壽推測為鄭其仁墓。

而真珠穴則為天后宮故址。

乾隆年間由於暴雨洪水的破壞,

使得洲北場與洲南場兩座鹽場先後遷離洲仔尾。

道光三年(1823)臺江內海消失後,更使得洲仔尾失去

港口機能,地位逐漸被鹽行取代。

同治元年(1862)臺南地震後,洲仔尾天后宮遭到毀棄,

廟中神像移置鹽行禹帝宮,廟地(一甲九分)也託禹帝宮管理。

戰後,二媽神像被迎回永康,

由洲仔尾、鹽行、大竹林、三崁店四個聚落輪流奉祀。

民國卅七年(1948)四個聚落決定將倒塌廢置多時的洲仔尾

天后宮徹底拆除,將建材分別交由各聚落保管。

而原本託禹帝宮管理的廟地,

則因為耕者有其田政策而放領出售。

民國五十七年(1968)在鹽行重新蓋了天后宮後,

才將神像安奉在新的廟中。

民國七十三年(1984),鹽行天后宮再次重建。

並由石萬壽立碑〈重建洲仔尾鹽行天后宮記〉於廟內。

鹽行天后宮的遶境為不定期舉辦,

舉行時間大多在媽祖誕辰前後,

其範圍主要包括永康區的

鹽行、鹽洲、甲頂、蔦松、三民等里。

夜間路過,少去了日間廟前市集的喧鬧,

更能感受廟宇的十足莊嚴…….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