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振承(1714-1788)又名潘啟,字遜賢,號文岩,洋人習慣稱他潘啟官,
清廣州巨商,十三行之一「同文行」的創始人、也是廣州十三行的商總(即行商首領)、
十八世紀世界首富。
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潘啟生於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白礁鄉棲柵社。
其父潘鄉是一個地道的農民,家庭較為貧苦。
潘啟是潘鄉五個兒子中的老大……….
潘鄉為供五個兒子在文圃書院(在今龍池岩,南宋大儒朱熹曾在此講學)讀書,
潘鄉早出晚歸,勤勞作息,為少年時代的潘啟樹立了吃苦耐勞的榜樣。
當時,南明鄭政權雖早已被削平,但漳州作為清政府與南明鄭政權的主戰場之一,
經濟受到嚴重衝擊,加上清政府的遷界和連年的海禁,月港已走向衰落,漳州經濟百廢待興。
潘啟從小勤勞好學,但為了分擔父親的重擔,
在雍正五年(1727年)解除海禁後,就開始輟學,到海邊給人當船工,
從此揭開了他傳奇一生的序幕。
年輕時曾赴菲律賓,在馬尼拉從事貿易。
在馬尼拉,潘振承累積生平第一筆財富。
潘振承在廣州創辦同文行(今廣州十三行路與文化公園之間的同文路),講求商譽,
成為當時廣州首富之一。
潘振承早年家貧,習商賈。青年自閩入粵,從事海外貿易。
曾往呂宋三次,販賣絲茶。后在粵為十三行陳姓行商司事,深受信任,被委以全權。
陳姓行商獲利歸裡,潘振承遂開設同文行,承充行商。
乾隆三十三年(1768),英公司要求訂購生絲2000擔,因其價格優惠,數量較多,遂與之成交。
此后,同文行每年都有1000~2000擔生絲交售給公司。
乾隆四十七年(1782),粵海關監督重申限制生絲出口的禁令,規定每艘外船運出生絲不得超過100擔。
潘振承向監督行賄4000兩,使他取消限制。
次年,又將生絲價格每擔提高5兩,將提價所得貨款向海關監督送禮,使生絲交易照常進行。
潘振承幾乎壟斷了與英公司的生絲貿易。
為了維護行號的信用,潘振承對英公司每年從倫敦退回的廢茶都如數賠償。
乾隆四十八年(1783)同文行退賠的廢茶達1402箱,價值超過10000元。從潘振承開始,
在行商中退賠廢茶成為慣例。
18世紀60年代初,潘振承更加富有,成為廣州洋商首富。
乾隆二十五年(1760),潘振承被清政府命為廣州十三行商總。
同文行延續四代,後代繼承遺產超過2000萬元。
潘振承曾被《法國雜誌》評為十八世紀的「世界首富」。
潘啟一生娶妻妾十人,生有七個兒子,其中三子潘有勛為元配黃氏所生。
潘有勛後來舉家遷回故里,獨自發展。
如今,在龍海市角美鎮白礁村潘厝社還有潘氏祖祠和潘家大院。
位於角美白礁村的潘氏古民居群,為十八世紀「世界首富」潘振承祖厝。
古厝群由潘氏祖祠、馬寮前落大厝、馬寮中落大厝、馬寮尾落大厝、潘厝小宗祠、
大祖巷西厝六座建築物組成,總建築面積3500多平方米,近200間,
由明清兩代建築物結合而成。
六座建築物皆坐北朝南,抬梁式懸山頂、硬山頂燕尾脊均有,
具有典型的閩南民居特色…………
六座建築具有典型的閩南特色,其石雕圓滑細膩,木雕生動形象,
泥雕灰塑更是體現了古代藝人們的高超技藝。
馬寮大厝共有前落、中落、大落共3座,規模宏大,氣勢不凡。
三落古厝均由前埕、前廳、天井、主堂、過水廊房、右護厝、後天井、後堂等組成,
3落大厝建築面積共2600多平方米;均硬山頂燕尾脊。
梁架雕刻精美。門簪上浮雕人物、花草吉祥紋等。
明間門窗雕刻螭虎紋、花草紋等,較為精美。
主堂前廊安置三梁架,獅斗、瓜斗、花板等雕刻。插屏上雕有螭虎紋、花草紋、吉祥紋等。
而尾落大厝兩側各開一耳門,雕刻精美。
潘振承發達後,在廣州河南烏龍崗之西建造豪華的潘家花園「能敬堂」,
規模宏大,雍容華貴,名噪南粵。
還在廣州海珠區購地約20公頃,修宅第、建祠堂,將建築群落一帶命名為龍溪,
並以同安街、同文街來為街道命名。
同時也不忘家鄉的建設,在白礁建祠堂和大厝,
還為修建龍池岩華圃書院慷慨解囊。
潘振承於乾隆五十二年(1788)病故於廣州,後葬在故里文圃山下。逝世後授三品頂戴………
角美鎮文圃山下的白礁村潘厝社(舊名棲柵社) 人才輩出。
潘厝社人潘氏歷史上的輝煌,僅在清朝中後期,就出了進士6人,舉人十餘人。
二品、三品頂戴以上者達十多人被皇帝誥封誥贈為資政大夫、中憲大夫,奉政大夫,榮祿大夫、從一品夫人等不少于20人,
較出名的有十八世紀世界首富,一代行商領袖潘振承,欽點瀚林院總校潘有,
以及十九世紀著名愛國人士、大學者潘仕成,抗英英雄人物潘正煒,
潘氏傑出人物燦若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