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澄縣的風光,非月港莫屬。
月港,地處九龍江入海處,因其港道「外通海潮,內接山澗」,因其狀似彎月而得名。
1567年,隆慶帝登基開始推行新政(亦海澄建縣之時),時福建巡撫涂澤民上請「除販夷之律」,
為海上的貿易活動開綠燈,船商巨賈「准販東西二洋」貨物。
最初選擇詔安梅嶺作為大明海關開放試驗地,後改于海澄,
時「海舶鱗集、商賈咸聚」、「農貿雜半、走洋如市、朝夕皆海、酬醉皆夷產」。
月港因之與漢、唐時期的福州甘棠港,
宋、元時期的泉州後渚港和清代的廈門港,並稱為福建的「四大商港」。
明末清初,鄭成功、鄭經父子與清軍在閩南沿海對峙展開拉鋸戰,延續近四十年,
月港一直是主戰場,後來黃梧舉海澄縣投誠。
清廷為扼制鄭氏,採納海澄公黃梧的建議在沿海實行「遷界」。
海澄一帶遂為棄土,繁華的月港航運商貿立即終止,
其海內外貿易業務,到了清代,由原月港附屬港廈門港起而代之。
關於月港碼頭當年的盛況,
相關史料記載,「海舶鱗集,商賈咸聚」,被譽為「閩南大都會」、「小蘇杭」。
史學家考證,當年從華安、平和、漳平甚至江西境內,無數貨物順九龍江支流聚集月港,
等待出洋,帶著異國情調的商品也同樣雲集於此。
月港有7座碼頭,見證了一撥撥閩商與歐洲列強合作、競爭,
共同參與了世界貿易體系形成的進程。
這些殘存的碼頭分別是餉館碼頭、路頭尾碼頭、中股碼頭、容川碼頭、店仔尾碼頭、
阿哥伯碼頭、溪尾碼頭,其中餉館碼頭是至今唯一一個仍在使用的碼頭。
順九龍江入海口由西往東分布,每個碼頭相距不過數百米……….
另有內港碼頭多處,皆為石砌坡式的小道頭。
比一般碼頭小,可讓船隻短暫停靠。
幾乎各個碼頭都有條石子鋪成的小路,連接到當年月港最熱鬧的貿易集市,
這些都側面反映了當年月港商業發達、人員流動頻繁的繁榮景象,
盛世遺風仍存。
在原來的古街上,有商行幾十家,如豆餅行、米行、藥材行等。
月港所在的海澄鎮里,還保留了一些舊地名,如鑄鼎巷、魚市、十三行等。
月港臨江古街位於海澄鎮豆巷村港口溪尾社,自東向西,從港口橋到店仔尾,總長近千米,
分為港口、魚仔市、花壇前、中股、容川碼、店仔尾等幾個片段。
因為時程的安排不足,此段並未走訪;而是走訪了豆巷古街。
古街原名「豆巷」,位於海澄鎮內樓村,也算是舊橋頭內港的一段,
明末清初時期所建,迄今已有400多年歷史。
街道兩邊大約有30戶人家……..
古街的房子門前大都掛著「竹格子」。
這種竹格仔上方均用麻繩固定在門楣上,然後用一根竹竿將其撐開,
杆尾杵在廊沿石外,左右兩邊可供人們出入。
據說,朱熹守漳時,認為原漳州民風粗野,「竹格子」便是他改革民俗的措施之一,
意為「以隔內外」、「以淳民風」。
到了明代,占據漳州地區官方主體地位的哲學思想仍然是程朱理學,
唐泰、陳真晟、黃道周等一批學者恪守學脈,使朱子學說在漳州地區始終得以傳承,
這種教化的習俗也就這樣延續了千百年,可謂影響深遠。
相較而言,
這是一段更為純樸的古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