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史料記載,鼓浪嶼開拓於宋末元初,

原名「圓沙洲」、「圓洲仔」,明朝改稱「鼓浪嶼」。

 

「鼓浪」之詞,乃因小島的西南海邊,有兩塊相疊岩石,長年累月受海水侵蝕,中間形成一個豎洞,

每逢漲潮時波濤撞擊著岩石,發出如擊鼓的浪聲,人稱為「鼓浪石」,鼓浪嶼也因此得名。

 


 

元朝時廈門設「千戶所」,鼓浪嶼為其所轄範圍。

明初,廈門設立「中左守禦千戶所」,於鼓浪嶼設汛口,建墩台,派兵防守;

嘉靖年間,參將玉麟打擊倭寇於鼓浪嶼海面。

 

 

萬曆元年,泉州同知丁一中在日光岩上題「鼓浪洞天」四個大字,為鼓浪嶼正式命名。

明末鄭成功屯兵鼓浪嶼,訓練水師,建龍頭寨,寨門至今尚存。

 

清初,設鼓浪嶼澳,為廈門五大澳之一,由提標前營管轄,

 

派澳甲管理商船、漁船、渡船。

 

 


從東渡碼頭下鼓浪嶼有兩個碼頭可以下,

一個是三丘田碼頭,另一個是內厝澳碼頭,

其實哪個碼頭下都沒有太大的差別,鼓浪嶼就這麼小,步行都可以到達。

 


 

 

三丘田碼頭比較靠近熱鬧的區域,就在中山路對面,

內厝澳碼頭附近則比較安寧,更能體會鼓浪嶼純樸的一面。

 



 

坐船時沒有多作選擇,按最近的航班駛到鼓浪嶼內厝澳碼頭。

雖然來回貴了15元,更能多面向地享受這個美麗小島。

 

內厝澳碼頭那邊沒三丘田碼頭熱鬧和多商店,要視乎你到鼓浪嶼最主要目的。

便順勢從內厝澳碼頭沿海到港仔後沙灘,打算遊玩日光岩、菽莊花園後,

再一路繞島而行………

 


途中海灘上有一塊兩米多高、中有洞穴的礁石,

每當漲潮浪擊礁石聲似擂鼓,人稱鼓浪石,

鼓浪嶼也因此而得名。

 


 

 

離鼓浪石不遠就是鼓聲洞,是全島最小最短的隧道。

沿著海岸邊有一步道,

行走其上亦甚愜意……….

 



 

 

港仔後海濱浴場位於菽莊花園西面,兩者毗連在一起。

 

 

 

港仔後的海面又名金帶水,據說,元兵由浙入閩,當時南宋皇帝,在丞相陸秀夫、

 

 

 

大將張世傑護衛下,逃上海船到廈門,隨後又擬從鼓浪嶼港仔後到嵩嶼入粵,

 

 

渡海時波濤洶湧,顛波不息,眼看將要葬身魚腹,於是趙把腰帶投入海中,

頓時海面平靜,小船安渡過海,

 

 

 

此後把這海面稱為金帶水。

 

 

 

 

 

 

 

 

夏秋時節,此處可是人山人海。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