菽莊花園建於1931年,位於鼓浪嶼日光岩海濱浴場旁邊。

面向大海,背倚晃岩,東臨觀海園旅遊村,西眺港仔後海濱浴場。

是園主人林爾嘉用他的字叔臧的諧音命名的。


菽莊花園利用天然地形,借山藏海,巧為布局,分為藏海園、補山園兩部分,各造五景。

藏海園五景為眉壽堂(又為談贏軒)、王秋閣、真率亭、四十四橋、招涼亭。

補山園五景為:頑石山房、十二洞天、亦愛吾廬、聽潮樓、小蘭亭。

以後又陸續建了小板橋、渡月亭、千波亭、熙春亭、茅亭、傘亭等。

園內各景互為補充,錯落有序,渾然一體;園在海上,海在園中,

既有庭院小園的精巧雅緻,又有浪飛鷗翔的雄渾壯觀;

動靜對比,相得益彰,遊人至此,流連忘返…………



菽莊花園是台灣富商林爾嘉為懷念台灣板橋故居而修建的私家花園,

取名「菽莊」乃主人字「叔藏」的諧音。

園內分藏海及補山兩園,各有五個景,互相襯托,

融合天然與人工之巧妙為一體。


林爾嘉1875生於廈門,5歲時跟隨父親去了台灣,其父為清台灣墾府大臣林維源

1894年甲午戰爭清廷失敗,翌年割台灣,林維源父子不願當亡國奴,遷到鼓浪嶼居住,

因此也才有了日後建造的菽莊花園。

1905年林維源去世,林爾嘉繼承父業。

1913年,他爲懷念台北板橋故居,選定鼓浪嶼金帶水之湄,草仔山之下的一面坡,

仿造台北板橋别墅,參照江南名園修建花園,取名菽莊,

乃主人字叔臧的諧音,也有稻菽主人莊園之寓意。

菽莊花園內的補山園是用各色粒岩堆砌而成12洞天,按12生肖來排列,

在當時也有家河破碎極需修補之意。


藏海園所佔的面積並不大,但是卻設計得相當好,利用四十四橋把海的一角給攬進花園中,

漲潮時海水會透過閘口漫進園內,就像是把海的一角藏進自己花園的懷抱中,與補山園有

異曲同工之意,家河破碎把大海攬在自己懷中。




 

四十四橋是藏海園的主景,因主人建橋時四十四歲而得名。

此橋下有閘門,把海水引入園內,構成了大海、外池、內池三處,把大海藏進去。

橋身迂迴曲折,宛如遊龍。橋上有觀魚台、渡月亭、千波亭。


其中渡月亭,是菽莊花園中觀海賞景的最佳地點,

每逢中秋,夜深人靜,海浪輕搖,月色海景令人陶醉。


 

眉壽堂位于入園庭院右側,表示祝願長壽。

又名談瀛軒,因臺灣古稱瀛州,此乃表示懷念臺灣之意。

壬秋閣建於農曆歲次壬戌之秋而得名,落成之日,正逢久雨初晴,江山如洗,

主人趁此良辰邀客吟詩,在此可觀山賞海,盡收眼簾。


四十四橋乃全園主景,因主人建橋時四十四歲而得名。

此橋下有閘門,把海水引入園內,構成了大海、外池、內池三處。

橋上有觀魚臺,渡月亭,千波亭,明月之夜,遊此最佳。

林爾嘉對花園的結構布局精心設計,力求再現板橋林家花園的風貌,

又具江南園林的韻致。

他利用一塊不到十畝的坡地,創造出寬闊的空間,把能看到的景色全納入花園的懷抱。

花園内設置眉壽堂、壬秋閣、真率亭、四十四橋、聽浪閣、頑石山房、十二洞天、亦愛吾廬、

觀潮樓、小蘭亭等十景,小巧别致,自成一格。



1945年抗戰勝利後,由於思念家鄉和親人,林叔臧返回了台灣,

1951年林叔臧在台灣逝世。

195671日林叔臧的親人把花園獻給國家,成爲公園。

鼓區政府對菽莊花園進行全局修遷繕、擴建。

園中立有林爾嘉的銅像………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