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多年的整修,「大基隆歷史場景再現整合計畫」中的
「沙灣歷史文化園區」隆重開幕。不僅讓歷史文化價值重新回歸生活,
也有望成為基隆東岸沙灣地區代表性空間。
在「沙灣歷史文化園區」的基地中,可以看到幾百年前的
巴賽族貝塚、清法戰爭的遺構、日治時期的海水浴場等,
見證了台灣文化歷史的發展軌跡,
1902年日治時期,
全台灣第一座海水浴場「大沙灣海水浴場」在這裡;
2020年,要塞司令官邸與校官眷舍古蹟修復完成、
舊公車處改建的園區服務核心動工,
直到今日,由都市發展處主辦的「基隆沙灣地區歷史環境
願景再生暨城市景觀再造計畫」完工,
沙灣歷史文化園區的完成,
展現了我們對於歷史文化的重視與決心。
作為一座港口城市,
基隆一直是北台灣防衛的軍事要地,
三面環山的獨特地勢,建有多座砲台。
在日治時期,曾設立基隆要塞司令部進行管轄,
而在司令部周圍則建有要塞司令部校官眷舍
及要塞司令部官邸等日治建築。
要塞司令部官邸,又稱為李宅,結構曾嚴重坍塌,
因大基隆歷史場景再現整合計畫修復完成,
在2020年10月底因文化局舉辦「沙灣星夜」活動開放參觀,
此建物最初為商人流水伊之助的宅邸,其自日治時期1921年
於基隆經營公共馬車業務,後改制為流水巴士、基隆乘合自動車
株式會社,即現在基隆市公車的前身;
之後,選定流水會社所在、昔日之孤拔濱地區興建自宅,
並在昭和六年(1931)落成。
至於日治時期的基隆要塞司令官舍,是「基隆要塞司令部」
於1903年成立後,將官舍設在義重橋街,沿用了原本的築城支部長宿舍
(此處為清代的統領衙門,為基隆港東岸的高地),並曾在1905年改建。
之後,基隆要塞司令官舍為配合基隆港挖浚、填海造陸及市區改正工程,
因此遷至南側的玉田街的高地(因此又稱少將嶺),新的官舍在1913年
1月落成;
舊的司令官舍則改作「基隆俱樂部」,一旁另有興建基隆公會堂。
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少將嶺的基隆要塞司令官舍因空襲轟炸造成
局部損毀,但在修建後仍可使用,基隆市政府在1946年曾有意將此處
改作市參議會所在,在國民政府接管後則將司令官邸遷至
前述流水伊之助的社宅。
基隆要塞於1957年裁撤,而戰後最後一任司令仍居住於此,
而後分租給李濟捷一家。李家於1980年代初頂下此建築,
並因中華民國國防部來文擬拆除而在1998年遷出;
因基隆在地的文史工作者及時搶救,
拆除工作無疾而終,使建築得以倖存至今。
2018年11月7日修復工程動工,
2020年在納入大基隆歷史場景再現計畫下成功
修復完成,2021年開放民眾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