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溪是桃園最早發展的地方,透過大漢溪小帆船行駛淡水河,
與大陸貿易興盛,造就了許多商號與商賈。
日治時期大正時代流行巴洛克建築風格,和平路、中山路等老街,
各商號融合巴洛克式繁飾主義和閩南傳統裝飾圖案,
包括希臘山頭、羅馬柱子和中式的魚、蝙蝠等祈求吉慶的圖案混合,
形成一種大溪專有的特色。
和平老街因為開發較晚,老屋的保存狀況也較好,
街上特色商店林立,十分熱鬧。
「大溪公會堂」落成於1923年,是日治時期官方和民間人士
籌建的多功能會館,當時有和館及洋館兩棟建築,兼具地方集會、
議事、教育、紀念活動及接待貴賓等功能,現在只有
紅磚結構的洋館保留下來。
1949年以後,本區改為蔣中正總統的行館,
為了保護總統的安全與機密,禁止一般民眾靠近,
只有特殊時節如為總統賀壽時可以獲准進入。
蔣總統逝世後,1976年改為「蔣公紀念堂」
展示總統文物,並開放民眾參觀。
根據大正4年(1915)9月報紙登載,為桃園廳下即位式御大典
紀念事業之一部分,則規劃在大嵙崁興建紀念公館的消息,並預計
建設於大嵙崁公園內。
後在1918年,由大嵙崁支廳長毛利誠意邀集有志者
在大嵙崁俱樂部開會商議公會堂建築相關事宜,
建築費預計五萬圓,並由民間出資建造。
公會堂最終於大正10年(1921) 2月完工,作為大溪地區民眾的集會、
典禮等公眾活動使用的公共空間使用。
大正12(1923)),攝政宮皇太子裕仁親王(後為昭和天皇)台灣
行啓之際,該建築層作為侍從官巡視時的休憩場所使用。
1932年,大溪公會堂的主體建築則重新改建現今洋風式樣,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國民政府接管台灣,
由於大溪的景致雷同浙江省溪口的風景,大溪公會堂的寢室、廚房
在國民政府遷台後被納為總統行館使用,並將原日本木造平房改建
為現今的磚造平房,堂內設有會客廳、廚房、
餐廳、臥室、書房等設施。
2003年,配合桃園縣政府的「城鄉風貌計畫」計畫,
大溪公會堂則轉為「大溪藝文之家」再利用,並在2004年1月13日
由桃園縣文化局登錄為歷史建築。
後經桃園縣政府文化局整修後,公會堂於2005年10月
作為桃園縣地方文化館重新啟用。
2016年10月21日,大溪公會堂、蔣公行館及管理室、
藝術工坊納入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成為該單位
公有館舍之一,
並隨即在2018年進入修繕工程。
後於2020年6月17日正式開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