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溪區最早稱爲大姑陷,源自於平埔族霄裡社人稱大漢溪「Takoham」音譯。
乾隆年間,漳州人沿著大漢溪逆流而上,到此地開墾,因爲漢人認爲「陷」字
不吉利,就以地處河崁地形,取「崁」代「陷」成為「大姑崁」。
同治四年(1865)李騰芳中舉,鄉民爲彰顯科舉功名,
又將地名改爲「大科崁」,光緒年間巡撫劉銘傳在此設立
大嵙崁撫墾局,又將「大科崁」改成爲「大嵙崁」,
1920年,臺灣總督府將地名改為「大溪」,
此名稱就沿用至今。
現今大溪區行政範圍的確立,來自於1920年,
設大溪街屬新竹州大溪郡。大溪街轄大溪、田心子、月眉、
石屯、烏塗窟、三層、內柵、新溪洲、舊溪洲、缺子、中庄、
烏樹林、番子寮、埔頂、南興等15個大字。
戰後,大溪街改為「大溪鎮」,屬新竹縣大溪區。
1950年10月25日,大溪鎮改隸新成立的桃園縣。
2014年12月25日因桃園縣升格為直轄市,
改名「大溪區」。
1909年「大溪街」為日本殖民理番的重要據點,
遂以「標準都市」概念作都市規劃,大溪第一座公園
大嵙崁公園因此於焉誕生。
全桃第一座設立的大溪神社,
隱身於中正公園中,若沒有近年區公所修築的參拜道
上五座石燈籠的導引,很容易錯過而不自知。
神社原有拜殿、本殿,光復後被拆除,僅留基座改建
「超然亭」,園內的石椅、石桌皆為當時神社附屬遺跡,
上頭刻著已模糊不清的「昭和」、「奉納」等字跡。
「大溪公會堂」落成於1923年,是日治時期官方和民間人士籌建
的多功能會館,當時有和館及洋館兩棟建築,兼具地方集會、議事、
教育、紀念活動及接待貴賓等功能,
現在只有紅磚結構的洋館保留下來。
大溪武德殿於1934年8月動工,11月8日立冬舉行上棟儀式。
於1935年(昭和10年)5月28日啟用,正式全名為「大日本
武德會臺灣本部新竹支部大溪支所演武場」,
其建築位於大溪公園旁,具有郡市級武德會支所地位。
原有清代的連綿街屋,於日治初期時引發的「大嵙崁之役」
遭遇嚴重毀損。因此際遇,加以留在地方的仕紳、商人積極爭取,
大溪極早就開始了新式街道的規劃與修建,
1919 年即開始的街區改正
具有臺灣史上現代化的重要意涵。
老街的昔日榮光及文化內涵,
至今仍存的是傳統技藝的脈絡……..
城區的警察宿舍群,與日本政權欲延續清代對山林
資源的開發相關,更與日本政府當時教化與嚴控雙管齊下的
「理蕃政策」密不可分。
時移事往,警察宿舍群於戰後,延續警眷官舍的作用之外,
也與鄰近沿線的「武德殿」、「公會堂」、「公園」這些日治時期
的統治象徵性建設,一同成為國民政府遷臺初期的活動基地,
以及見證蔣中正時代的文化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