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里舊時屬上南片庄,是緊鄰關西鎮都市計畫的農村。

鳳山溪穿越全里,也是北邊的里界,聚落背倚山,前臨南面之鳳山溪,三面環山,形似畚箕。

羅姓同宗,清朝乾隆拓墾時代即居於本區,成為單姓聚落。


 

上南片羅家三派:

關西之開墾始於乾隆57年,平埔衛阿貴家族、閩籍連際盛及陳長順先後入墾。

羅秀文於乾隆58年向連際盛墾號承墾上南片,是為羅家五欽派下;

此後九如派下,以及維齊派下羅家移民,亦來此承墾,三派下羅家共居於此。

 


 

羅秀文隨父奕貴及兄秀清來台,後育五子,因此稱為五欽派;

同族羅奕盛亦率四子秀俊等四子來台,後生有十一子,但二子夭折,故為九如派。

至於羅維齊則早在乾隆初年已入墾淡水一帶,並非如前述五欽九如兩派於中港(今竹南鎮)上陸後,

即前來關係拓墾。

 


至道光年間,淡水地區閩粵關係緊張,

維齊第三代之振祿與振富兄弟轉來上南片,投靠九如派下羅家。

光緒年間,祿富派羅家至羅碧玉時代,家產頗有積蓄,

反之,五欽九如派下則因吸食鴉片惡習,家產衰退,祿富派因此擁有大部分上南片土地。

 




 

日治時期,羅碧玉在本區創設臺灣紅茶公司,一躍成為臺灣重要紅茶出口地,

是關西羅家歷史的最高峰。

羅碧玉建造得月樓,新埔藍華峰題字,成為羅家提供文人聚會及教育後代的場所,

亦即所謂羅家書院。

 




 

光復後,實施耕者有其田,

祿富派由五欽九如佃耕的田園,因此又放領回欽如兩派。

祿富派後來則與亞洲水泥公司合作,成立玉山石礦廠,投入水泥產業…….

 


 

 

「羅屋書院」為百年的三合院古厝,

此稱號是近幾年來地方文史工作者所給予的名稱,

早期地方人士稱河背大樹下新屋。

羅屋書院主要因為此建築過去曾經扮演新竹關西羅氏家族

內私塾的角色,亦有其淵源。

 


 

羅屋書院位在新竹縣關西鎮上,於1901年創建,歷時12年完工,

並於2010年正式登陸歷史建築,

為羅祿富派下的書房,扮演家族內私塾角色

 


 

 

由於關西太和宮在日治初期遭日軍焚毀,羅家先祖羅碧玉等人於明治三十三年(1900)

發起重修,並將新廟遷建至大同路現址。

當時商請廣州司傅阿發師前來在建造太和宮,因難得大興土木,

故連同關西北斗里羅氏宗祠與羅屋書院一同建造。

 


 

羅屋書院於明治三十四年(1901)創建,大正二年(1913)竣工,共歷時十二年。

建築座南朝北,前有鳳山溪,後有山丘作化胎,為一堂四橫格局。

此宅僅有門樓內縮朝東北方,其餘開口皆朝北,據說有逆朝鳳山溪溪水以聚財的風水考量。

 

 

內院牆上作天公龕,內禾埕則為過去族人與佃農耕種休憩的用餐處。

正堂立面作檐廊,左右橫屋為塌肚。

書舍位於左橫屋人客廳,師長則住在書院右後方的得月樓。

正堂則祭祀關公,其他空間為族人使用。

 


 

此宅為傳統木構及磚造合院,內牆為土埆磚、斗子砌,外牆則為石砌、磚造。

壁堵作為石雕及磚組砌,如正堂裙堵石雕與中堵的卍字不斷磚組砌。

窗櫺可分石造、磚造及水泥泥塑三種。

 

 

羅屋書院使用石材為泉州壓艙石與台灣自產石材兩種,分深淺兩色,色澤上可相互搭配。

因創建於日治時期,檐廊地坪使用水泥鋪面,水車堵則安裝玻璃保護交趾陶,

保存良好至今都未曾修繕。

 


裝飾特色可分為泥塑剪黏、石雕、木棟架以及彩繪。

泥塑剪黏部分包含正堂中棟剪黏花卉、泥塑人物、神獸,廳下入口屋簷處檔水板「鰲魚吐水」剪黏,

檐廊兩側中堵老翁及文生泥塑。水泥塑成的竹節窗,竹枝形態各異。

 

 

水車堵剪黏及交趾陶,講述澠池之會、劉備退守夏口等人物故事,

在玻璃保護下至今,色彩依然鮮明,服裝紋飾都清晰可見。

依照地緣關係,此處交趾陶可能為蘇揚水作品。

最後是左右橫屋立面水車堵,塑有人物、動物及花卉剪黏,此處人物多已脫落,

但動物姿態仍可展現出匠藝精巧。

 



 

石雕部分集中於外觀,包含櫃台腳、裙堵博古架雕刻等。

棟架部分僅正堂檐廊為抬樑式棟架,但不論是瓜筒、彎栱、束木、束隨、束頭、托木雕工都十分精細。

如瓜筒上刻有老鼠咬金瓜,寓多子多孫,書卷造形的彎栱寓書香門第等等。

廳下作格斷花罩,鏤雕螭虎。

 


 

廳下左側托木刻有文生三人,右側托木為武生三人,雕花精細,繪有金漆。

廳下彩繪多位於木棟架之上,如棟樑繪有「蘇武牧羊」,

牽樑中間繪螭虎團字-「福」,以及左右兩側圓光門之上的書卷門額。

 

 

 

另外,受日治時期洋風興盛的影響,

正堂檐廊及廳下兩側出入口作有仿西洋式栱門。

堪稱新竹地區最華美的傳統建築……

 

多次造訪不得其門而入之後,終於得以入窺堂奧,

也驚艷於其建築工藝之華美。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