濁水溪發源於合歡山主峰與東峰之佐久間鞍部,從最上游霧社溪流的縱谷迤邐而下,

到廬山附近與塔羅灣溪匯流,至萬大與萬大溪合流後,再納卡社溪、丹大溪、卓棍溪、陳有蘭溪、

水里溪等支流,經集集盆地後,納清水溝溪、東埔蚋溪,於二水會清水溪後,流入彰雲平原,

最後在雲林縣麥寮鄉的許厝寮出海。

全長186.4公里,流域面積3155.21平方公里,是台灣最長的河流。


 

清朝初期,漢人拓荒的腳步深入水沙連社及阿里山社接壤的濁水溪流域,

設立許多就地合法的官莊,而在「前後埔仔四莊」及「水底寮三莊」兩個「甲頭」中,

社寮是七莊中不顯眼的小莊,並設有溝通漢人、原住民的公廨。

 



 

至乾隆年間,社寮便成為南北道的重要渡船頭,漢人移墾聚集愈來愈多,

乃躍居首莊的地位,號稱「社寮十莊」,改設正、副總理,專責處理地方事務,

當時的濁水溪,就像是一奔騰黑龍,而社寮就是其一顆璀璨的明珠…..

 

 

「彰化縣志」有云:

「社中擇公所為舍,環堵編竹,敞其前曰『公廨』,或名『社寮』,通事居之」。

明鄭時代,鄭成功的部將驅逐原住民後,於明永曆17年(1663),有閩省南靖、平和、龍溪

三縣杜閩、杜猛、杜養、張劍、莊行萬等人,渡海來此開拓墾殖,

而後與番議合相處,設置社商的草寮,跟原住民從事交易買賣,

「社寮」之名也由此而來。

 

 

社寮地區是「前山第一城」的交通渡津,

有豐富的人文史蹟,處處可見先民墾拓的足跡。

社寮是竹山鎮上歷史建築密集的地區,包括陳姓祖厝、莊氏家廟、張宅貢元第等,

都是極具特色的古厝建築。

 


 

莊氏家廟更是走訪社寮人文史蹟不能漏掉的歷史建築。

家廟佔地約80坪,基地僅40坪,屬閩南風格木結構為主的三合院建築,

原是木材商莊概的私宅,建造年代約於日治大正14年(1925),已有近100年歷史。

社寮莊氏家廟最大的特色是保留完好的彩繪,為既非顯貴官爵,亦非巨富豪門之建築樣式。

 




 

照其規模推算,莊氏之祖先應當是一地方之開發較有成就者,

可謂其為一莊之地主或業戶者,務農而略通詩書,

所以,其風度氣質表現於建築的傳統木雕與彩繪上,

深具富而篤實之純樸格調…….

 


 

整座莊氏家廟的木結構構造,因少有改建而極具藝術價值與歷史價值。

木雕與鑿花的作工非常之精細。

 


家廟裡的彩繪極為生動,傳為彩繪名家柯煥章的作品,

更具藝術價值,可惜已略有退色

 

原有的門樓則已在921地震中崩壞,

今已不復得見……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