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基天后祖廟,又稱開基天后宮,位於臺南市北區,
是主祀媽祖的廟宇。該廟因是臺灣本島最早的媽祖廟,
故以冠以「開基」之名。
別名「小媽祖廟」是與俗稱「大媽祖廟」的祀典大天后宮
相對而來,而由於位在「水仔尾」所以也稱水仔尾媽祖廟。
1985年,該廟被公告為二級古蹟,
後因〈文化資產保存法〉的修改而先後改為省定古蹟,
現則指定為國定古蹟。
該廟由鄭成功在明鄭永曆十六年(1662)攻下普羅民遮城後
改建德慶溪口的「媽祖寮仔」而成,當時稱「開基媽祖廟」,
其蓋廟的磚頭是他第二批自廈門來臺的艦隊所運來的。
廟內供奉一尊刻製於崇禎十三年(1640)的媽祖像,
是當年隨著鄭成功艦隊來臺的,故俗稱為「船仔媽」。
進入清治時期後,在乾隆三十年(1765)時,
時任福建分巡台灣道的蔣允焄捐修該廟,使其更具規模,
有「重修鎮北坊天后廟碑記」以資證明,原碑已佚失。
乾隆四十二年(1777)時,臺灣府知府蔣元樞又予以修建,
使之成為一間三進的建築,並贈與一尊「傾聽觀音」在新建的
後殿供奉。這尊觀音乃蔣元樞所獻的「府城三大觀音」之一,
另外兩尊則在祀典武廟與大天后宮中。
歷代亦有所修建。
1926年因廟宇年久失修,境內居民們集資重建。
二戰時該廟遭盟軍空襲而毀損甚重,廟身及文物都受到嚴重破壞,
1948年重修,1972年該廟有所改建,增添繁複的表面裝飾而成今貌,
邀請彩繪畫師黃啟受重新繪製廟門。
2018年至2019年間開基天后宮
進行廟體古蹟修復。
該廟中還有明代樣式的三爪龍柱及古匾等文物,
而在三川門有著「憨番擡廟角」的裝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