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羅汶靠海,又是交通要道,是湖口地區最早開發的聚落,
並因三元宮的興建而興盛,成為行政、經濟、文教中心,
大湖口公學校就在附近,繁華一時;
1893年由於老湖口設置火車站,
才逐漸轉移重心。
湖口波羅汶的張昆和宗族,是於 1775 年由廣東長樂第十四世善文公
遷徙來臺而形成,渡臺後先居於樹杞林上公館,又於 1817 年向西遷往
湖口波羅汶定居,
兒子也分成六大房,其中第五大房德潤公之子:
第十六世張裕光(本名:張陳貴、張承貴),
為整個張昆和宗族在波羅汶崛起的關鍵人物,
從波羅汶、湖口、新埔義民廟,甚至到整個竹北二堡地區,
都是張裕光曾經參與經營的地方;
除了為地方社會留下紀錄,也為他的三兄弟、兒孫與宗族
打下良好的發展基礎。
波羅村最古時候稱為婆老粉庄,後來雅稱波羅汶,
地方自治後改稱波羅村。
本村位於湖口鄉西南方,北邊以波羅汶溪
與信義村交界,另以德龜溪與鳳凰村為鄰,
大正九年(1920),廢十二廳改設五州二廳,該庄改制為
「波羅汶」大字,隸屬於新竹州新竹郡湖口庄,大字下有
「波羅汶」、「崩坡缺」、「南勢」小字名。
此間的金鑑堂位於鄰近山腳的地區,
距離波蘿汶老街有些距離。
正因為此,此古厝應是張姓金鑑堂少數完整尚存的………
金鑑堂出自唐朝宰相張九齡的故事。
張九齡,字子壽,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市)人。
唐玄宗為求治國安邦之策,諭張九齡總結歷代治國經驗。
張洞察秋毫,明斷事理,以犀利之筆綜述列朝興衰存亡之理,
成書五卷,玄宗御覽,甚為賞識,賜為《千秋金鑑》,
作為治國銘言珍藏。
家族遂以金鑑堂為堂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