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祐宮的創建年代,有數種說法,依據連橫所著《台灣通史》:

「慈祐宮,在興直堡新莊街,康熙25年建,祀天上聖母。」

 


 

 台北廳志》也沿用這說法,加上新莊人口碑相傳的說法,

新莊人大都沿用康熙年間所建之說辭。

 而余文儀的《續修台灣府志》記載,慈祐宮於雍正9年(1731)所建;

另外,陳培桂的《淡水廳志》則說乾隆18年(1753)建;

又根據廟中所嵌同治12年(1873)立的《重修慈祐宮碑記》,

則明確記載為雍正7年(1729)。

 






 

 根據新莊人所傳說的,慈祐宮於康熙25年(1686)開闢之初,先建小廟加以崇祀。

 隨著新莊平原的拓墾發展,移民愈來愈多,香火也日益鼎盛,

到雍正年間,新莊因地利之便,成為南北交通要衝與貨物集散中心,成就「千帆林立」的景象;

 



 

移民在生活安定富足之餘,感念媽祖的庇佑,雍正7年(1729)由福建運來石材磚瓦、杉木,

將過去奉祀媽祖的小廟,改建成相當規模的「天后宮」。

 




 

乾隆13年(1748)新莊街大火,天后宮亦受波及,於是發起重修,

同時為避火山之氣,在正殿後面開闢池塘引水鎮火,喻之「美人照鏡」、「倒照觀音」,

因當時後村圳以北尚無建築物,池水倒映觀音山影。

重修工程直至乾隆18年(1753)完成,也改稱為「慈祐宮」。






 

建築為三開間四進二廊,經過多次整修,但石刻與彩繪仍保有名師作品,

如包含嘉慶年間雕刻的石獅、刻有乾隆十八年的案桌、廟產界圖木匾,

以及「德參天地」、「海宇攸寧」、「德參一六」等多面老匾額,

其中「德參一六」為王得祿所題。

 










 

正殿的龍柱為中國大陸師傅所刻,為單龍蟠柱無鏤空雕的清朝中葉風格。

1927年整修是由陳應彬主持

1967年重繪的三川殿門神,則是陳壽彝與許連成的對場作。

 

 








慈祐宮目前留下最古老的文物為乾隆十六年(1751)信眾所獻的供桌,

以及乾隆五十五年(1790)的天后宮祀田匾

 








文建會古蹟評鑑小組於19851126日正式公布

新莊慈佑宮、新莊武聖廟、新莊文昌祠為臺閩地區三級古蹟,

而同地的新莊廣福宮為二級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