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莊曾經是台北首善之區。康熙48年(1709),清廷政府發出了第一張台北盆地的墾照,

隨著新移民的湧入, 很快在現在的新莊平原上形成一個新的聚落,這個聚落被移民稱為「新莊」。



 

雍正九年(1731),新莊街的媽祖廟(慈佑宮)落成,廟前的河港碼頭,是新莊對外的門戶,

新莊以淡水河的舟楫之利, 迅速成為淡水河流域農產貨物的集散中心。

乾隆15年(1750),清廷將原駐守八里坌的巡檢署移駐新莊, 顯示當時的新莊已成為台北盆地

的行政和商業中心,行政區域屬於淡水廳興直堡新莊街。




 

直到嘉慶時期(17961819),由於淡水河上游大嵙崁溪(大漢溪)逐漸淤淺,

加上台北盆地的開發及發展漸向東移, 時運東轉,位於淡水河右岸更下游的艋舺(萬華)興起,

於是新莊港漸趨落沒,原本的政經地位被艋舺所取代。






 

擁有三百年歷史的新莊老街,就位於今日的新莊路,

大約一公里長的菁華區域內,古廟、老屋、舊巷與現代建築雜處,

老街上的廣福宮、文昌祠、慈佑宮、武聖廟,都已被列為歷史古蹟。

老街店鋪櫛比鱗次,雖然傳統的店鋪商號所剩無幾, 僅零星散落於老街狹窄巷弄間,

仍然可以讓旅人在尋尋覓覓中,發現新莊老街的歷史風華與滄桑。





興起於清朝康熙末年,新莊老街又稱廟街,

街上有著全台最早的媽祖廟與關公廟古蹟密集,慈佑宮(第三級古績)

是新莊最早建築的廟,文昌祠、三山國王、廣福宮(第二級古績)等,

蘊藏國寶級文物,是台灣民間信仰縮影。



老街上的武聖廟(新莊路340號)與慈佑宮(新莊路208號)之間這一段,

算是新莊老街的核心精華區。



大約二百公尺長街道,昔日有「五十六坎」之稱,當時曾有五十六間店鋪設立於此,

街道商店密集,顯現當年的繁華景象。

所在位置靠近當時的新莊港及慈佑宮,信仰中心加上地利之便,

新莊老街的形成便從這裡開始。




乾隆時期,這裡稱為興直堡新莊街。

「新莊」是指新形成的村莊。清朝初期,大量的漢人到這兒開墾,聚集形成一個新的村莊。

稱之為「街」,是因為新莊正好位於新莊平原,人煙稠密的市街中心。



日治時期,於大正九年(1920)隸屬於台北州新莊郡,稱為新莊街。

光復後民國三十五年,隸屬於台北縣新莊區,稱為新莊鎮。

民國六十九年,改格為縣轄市,稱為新莊市。


林泉成古厝(新莊路405號)算是新莊老街中唯一保存比較完整的一棟古厝,

目前還有後代子孫居住其間。

這棟古厝約建造於大正9年(1920),由於當時市區改正而興建,

外觀屬於閩南式屋身,但已擁有鋼筋水泥結構,立面山牆有巴洛克裝飾,

山頭題有「十德堂」三個字,一、二樓之間有橫帶裝飾,

中間區域則題有「林泉成」字樣。


約略在林泉成古厝對面,有一棟三層樓高的街屋,

山牆上隱約可見謙受益字樣,

其實是規模更勝於林泉成古厝的街屋。



 

倒是之前一直被忽略的………

除了老巷外,新莊老街上更擁有為數不少的老店,包括了:

服飾店、銀樓、麵攤、麵包店、餅店、油行、打鐵店、豆干店、南北雜貨店…等,

可謂應有盡有,其中並有不少少見、美味的小吃、美食。

「一府、二鹿、三新莊」的稱號,

見證了新莊曾經的繁華。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