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海宮創建於清道光6(1826),境內居民王、張、吳、余、黎等諸姓先賢,

有感於當時中壢街景繁榮 ,人口也漸次增多的情況下,為使居民有一個慰藉心靈的精神寄託,

於是邀集中壢之十三大庄的士紳商討建廟,最初奉祀觀世音菩薩,

後來有鑑於旅客賈商往來頻繁,清道光8(1828)自北港朝天宮分靈媽祖與觀音佛祖合祀,

1867年將媽祖改為鎮殿主神,以保祐商旅平安,香火綿延興盛。


 

同治九年(1870),由於初期廟宇建構簡陋,不堪風吹雨蝕,所以居民倡議重建,

同治十年完工,同時正式定名為「仁海宮」,並立有「海國長春」匾額,

迄今已五度重修,為三殿式廟宇。由於香火綿延不絕,

長久以來,新街廟已成為當地居民重要信仰中心。

 

仁海宮的建築裝飾多元豐富,匾額對聯,石柱木雕,是中壢市最古老的廟宇,

仁海宮位於新街,所以大家又稱它為新街廟,

2009年搭建牌樓及停車場,是中壢市的地景。


仁海宮的建築空間佈局與風格承襲自中國南方傳統建築,外型嚴整。

屬於三殿式的建築格局,包括前殿、正殿、後殿。這樣的建築不同於一般的住宅建築,

因為這是要給神明、菩薩住的殿堂。







其空間的配置動線的安排是依信徒參拜的過程,依序排列,

依主祀神明的位置為主軸作出左右對稱。除了表達對信仰神明的敬重之外,

信眾走進時,要能即刻感受到神聖而莊嚴的氛圍,進而升起虔誠膜拜的心。



仁海宮,前殿擺置供桌,一樓正殿奉祀天上聖母,左千里眼將軍,右順風耳將軍,

邊龕同奉三官大帝與註生娘娘 ,信徒同沾,崇隆庇佑之恩。

一樓後殿大禮堂,供各項集會活動等使用,二樓前殿供奉關聖帝君,左供奉神農大帝,

右供奉文昌帝君等神位。

二樓後殿為元辰殿,中央供奉斗姥元君及六十甲子星君。

三樓增建觀音殿供奉觀世音菩薩、普賢菩薩、文殊菩薩,神威赫濯法相莊嚴。










再次走訪仁海宮,廟內的古匾跟題楹仍是重點。

石雕作品更是此行關注的重點………

殿內可見吳榮棣的捐獻甚多。

話說中壢望族吳氏祖先原居住於福建永定,鄰近廣東梅州的閩西客家庄,

清咸豐年間吳鴻森的祖父吳勝昌率族人渡海來到臺灣,在桃園中壢落腳。

來臺的吳家出了一位秀才就是吳鴻森的父親吳榮棣。








吳秀才在歷史學者筆下被譽為「文采德行、素孚桑梓」,「發皇漢學、厥功至偉」。

吳氏家族在這一代就有八位兄弟,各在學界、醫界、政界都有成就,

分別是長子吳鴻森(外科醫師)、次子吳鴻麒(法官)、三子吳鴻麟(內科醫師)、

四子吳鴻爐(從商)、五子吳鴻勳(海事)、六子吳鴻蒸(農學)、七子吳鴻煎(齒科醫師)、

八子吳鴻烹(外科醫師)。





復以聯姻對象和子孫開枝散葉所成就的家族網絡,

雖非大富大貴,其在地方上的影響力實在也不容小覷。

吳鴻麟與兒子吳伯雄、孫子吳志揚,

也因緣際會成就了三代桃園縣長的佳話……..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