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總督府以紀念昭和天皇登基為由,決定在布政使司籌防局前廣場興建臺北公會堂。
除了部分布政使司衙門及欽差行臺建築移往圓山動物園(今臺北市立兒童育樂中心昨日世界)及臺北植物園
保存外,其餘附近房舍(包括臺灣巡撫衙門)皆於1932年8月予以拆除。
12月臺北公會堂開工。並於1936年12月完工,施工期間長達4年。
建築物是由當時的總督府營繕課井手薰負責設計。
昭和11年落成時,臺北公會堂的規模與場地設備僅次於東京、大阪及名古屋,
是當時日本第四大的都會公會堂。
而設計監造團隊除了服務於臺灣總督府的設計師井手薰外,
還有八阪志賀助、神谷犀次郎,而實際建築則委由總督府營繕課負責。
中山堂寬60公尺半,側深達113公尺,共有四層樓,
該建築面積共達4000平方公尺左右。
而這建築又是由集會堂與餐廳兩部分組成。
1936年完工的臺北公會堂,因面臨全面戰爭爆發初期,因此建築採簡單、明朗設計概念。
該建築採取1930年代流行的現代折衷主義樣式,使用鋼骨水泥結構,
外表貼由北投窯場所生產的淺綠色面磚,不過兩柱與門面,仍有古典圖案之裝飾。
另外,公會堂特色為採取臺灣難得一見的中東阿拉伯拱窗及臺灣陶瓦,
而運用北投窯場面磚貼出的各種多端變化花紋則是另一特色。
中山堂三樓,曾為北市國樂團排練空間,半年整修後,以「台北書院」面貌問世,
旨在復興唐宋時期傳道授業精神,聘請知名學者林谷芳擔任「山長」,曾請奚淞、倪再沁、
辛意雲等名家開講,之後又陸續開課。
以傳統風格裝修之中山堂三樓,作為授課場所的台北書院,
由九十六歲高齡書法家張光賓題匾,內部為罕見之中式講堂形式。
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所長林谷芳坊間講堂不少,但都不是「書院」,
後者功能不光傳道,而是要透過老師的人格典型,傳授立命經典體踐之學,
更彰顯「生命安頓、生活體現」的價值。
台北書院也附設茶坊,作為生活美學體踐之所,提供一般賓客日常茶席,
另開設茶藝、花藝、書法及相關藝術實作課程,舉行四季茶會,
系列介紹執華人世界牛耳的臺灣茶文化。
茶坊的負責人,也就是林谷芳老師的夫人。
在空間的經營上,望月茶坊附屬於台北書院內,
在沒有對外強力的宣傳之下,「望月茶坊」更顯出其怡然自得的淡雅氣息。
當你走入茶坊的空間中,簡單樸實的牆面,正因為沒有過多的裝飾,
在視覺上反而可以得到放鬆。
在這裡除了能靜心品味空間帶給你典雅舒暢的愉悅之外,
融入藝術美學的獨特茶點,在擺盤上不僅精緻,細細品嚐之後,
更是令人陶醉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