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硐地區現屬新北市瑞芳區,範圍含括弓橋、猴硐、光復三里,
及以前有國小學區關係的大山里(目前已併入弓橋里)、碩仁里。
東有武丹山(580m)、三貂嶺大山(523m ),西有三爪子尖山(536m ),
南有獅子嘴奇岩(422m ),北有小粗坑山(537m )四面高山環繞,
基隆河由南而北從中穿過,住民依山傍水而居,形成一座南北狹長的河谷山城。
清朝時期,本地僅有九芎橋、三爪子、蛇仔形、苧仔潭、柴寮子等小地名。
至於「猴硐」地名由來,係今猴硐里內有一個山洞棲息一大群猿猴,
人們就將此地稱之為「猴洞」,後因山洞乾燥無水及附近設有金、煤礦坑不希望坑道有水,
遂在訂定庄名時改為「猴硐」。
日治時期大正5年(1916),轄屬台北廳基隆支廳基隆堡瑞芳區九芎橋庄、猴硐庄。
大正9年(1920)瑞芳至猴硐鐵路通車,就以庄名命名為猴硐站。
光復後政府認為猴硐之名不雅,於民國51年將猴硐火車站更名為「侯硐站」,
民國67年將猴硐國小、猴硐里更名為侯硐國小、侯硐里。
清代先民來往台北、宜蘭之間,需步行淡蘭古道經過猴硐的九芎橋(今弓橋里一帶),
在此翻過三貂大嶺、草嶺後抵達頭圍(頭城)、五圍(宜蘭),
由於猴硐是綿延山區的入口,當時官方設有尖站及汛防在此。
清同治6年(1867)臺灣鎮總兵劉明燈北巡至此,題詩刻字於石壁上,
字體塗上金箔,鄉人稱它為「金字碑」或「金字牌」,至今仍完好留在現場,
是宜蘭開墾史最寶貴的古蹟文物……….
清光緒16年(1890)劉銘傳興建基隆至台北之間鐵路時,築路工人在八堵大華橋下
發現金沙,遂上溯基隆河至九芎橋,在猴硐的大、小粗坑溪發現金沙源頭,循溪而上依次
發現大粗坑、小粗坑、九份、金瓜石金礦體。
接著才有大批採金礦工擁入猴硐的大、小粗坑及九份、金瓜石,
展開約90多年的採金歲月。
昔以九芎橋庄得名,意謂當時庄內有小橋以九芎所建,故名之。
弓橋之名或許以訛傳訛,今日已更正為芎橋。
此處又為前往大粗坑、小粗坑聚落的路口,
因而顧名思義稱之為粗坑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