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府城大南門外的桶盤淺地區,屬於櫻丘沙丘群,有三座凸起的山丘,

從孔廟遠觀形似筆架,因此有「筆架山」之稱。

據文史調查,昔日府城大多為平原地形,少有起伏地形,

大南門城外才有地勢較凸起的山丘,形狀就像倒覆的淺盤子,所以俗稱「桶盤淺」,

指的就是桂子山這一帶。

 


臺南市列為古蹟的四座古墳,指的是明崇禎十五年(1642)的曾振暘墓、

永曆年間藩府二鄭公子墓、藩府曾蔡二姬墓,以及清光緒年間的施瓊芳墓。

當中的三座明代墓應為外地遷入,卻也僅存墓碑為舊物而已………

曾振暘墓立於明崇禎15年(1642)是本省現存年代最早的墓塚;

藩府曾蔡二姬墓及藩府二鄭公子墓則立於明永曆年間(16471683),

前者為鄭成功姬妾曾、蔡二氏的墓塚,

後者為鄭成功四子鄭睿及十子鄭發合葬之墓。



三座墳墓規模都不大,也沒有什麼華麗的裝飾,卻仍嚴守約定俗成的規制,

由墓埕、供臺、墓碑、左右手及墓塚所組成。戰後曾加以整修,

除墓碑外,多為民國六十四年(1975年)整修時的東西

藩府二字指的是「延平郡王府」,

曾蔡二姬是鄭成功的姬妾

其地位可能不高,所以未葬在洲仔尾地區




二鄭公子則是鄭成功第四子睿及第十子發二人。

睿、發二人隨鄭成功來臺,卻因水土不服,尚未娶妻便去世。

墓則較偏僻位於南門外仁和里鞍仔庄(今飛機場南緣)。

曾蔡二姬墓,墓碑寬77公分,出土部分高1.07公尺,

於上面刻著「皇明 藩府曾蔡二姬墓」。


二鄭公子墓碑寬77公分,出土部分高1.07公尺,

於上面刻著「皇明  聖之 省之二鄭公子墓」

規格相同。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臺灣入清版圖,

凡與明鄭相關的仕宧墓塚,多遷葬內地故里,以使士民淡忘對明朝的思念,

二鄭公子墓因公子無嗣及位置偏遠,而未返葬,

與二姬墓同為明鄭宗族墓中,

僅存台南者………..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