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屯鎮的舊名為「草鞋墩」,
舊名傳說源自於《草屯鎮誌》。
《草屯鎮誌》記載:
「草屯街區,位於盆地東緣山麓,為出入
內山之中,其餘暉拓墾者、挑夫、商旅之出入門戶地點,夙為
換棄新舊草鞋之地,日積月累,草鞋成墩,故得稱。」
然而,乾隆廿三年(1758)時的古文書
早出現「草鞋墩」之名,
所以這一說法應非正解。
大正九年(1920)時簡化名為「草屯」,為草屯庄。
1938年草屯庄升格為草屯街,屬臺中州南投郡。
戰後初為臺中縣南投區草屯鎮,
1950年後改為南投縣草屯鎮至今。
「草鞋墩」自清代開發以來即為重要之水稻產區,
直到現在仍為南投縣最大的稻米產地。
開鑿水圳是台灣農業發達的最大功臣,
烏溪水系物產豐富即拜水圳多灌溉便利之賜,
黃春帆,清同治9年出生,幼家貧苦讀,刻苦勵志。
光緒年受霧峰林統鎮領朝棟器重掌理樟腦業務。
後偶得契機,購得林家位於草鞋墩附近的腦寮,
因經營得法逐成巨富,曾任土城區長,並授佩紳章,
倡設土城公學校,土城派出所,富甲一方。
且不辭辛勞開鑿龍泉圳。
黃春帆曾建議治台的日本政府抽取烏溪水進行灌溉,
但未獲採用,卻讓台中州政府展開土城地區實地調查,
後來他募款開鑿龍泉圳,經4年完工,
灌溉面積近千公頃,施工後每一公頃農田
收益增加1.2倍。
龍泉圳是由國姓鄉福龜村取水,穿山鑿壁,架設水橋,
經10餘公里隧道的渡槽輸送,將烏溪的溪水源源不絕
引流田間;
龍泉圳在開鑿前,草屯土城平原是典型的「看天田」,
因有前人篳路藍縷開山鑿圳,
使得荒地變沃野良田。
某次前往埔里旅遊,回程途經土城地區。
時值向晚時分,天有薄暮餘暉。
遂停車紀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