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區為臺北市舊行政區之一,因轄有臺北府城而得名。

本區發展較鄰近的艋舺、大龍峒、大稻埕,因清治時期

設立府治而形成市街,後為臺灣總督府

及中華民國中央行政機關所在地。

大正九年 (1920) 臺北州及臺北市設立,街庄改制為大字。

1922年町名改正,文武町、書院町、乃木町、榮町、大和町、

京町、本町、表町、明石町、北門町、樺山町、幸町、東門町、

旭町、末廣町、壽町、築地町、濱町等,

戰後併入城中區轄內。

雖然規模不比歐洲現代化城市,但在日本人接收臺北時,

該城已經是個頗具現代化的城市,

而且擁有相當明確的官廳集中區,

內含財政、經濟、軍事、商務、郵政、電信、電報等重要功能。

從歷史來看,臺北可說是近現代化過程中的一個新嘗試。

當時許多日本人也相當想要實驗現代化的官廳集中區,

在臺北這塊殖民地上,較為年輕的建築師或官員,

可以更不受傳統阻礙,在既有基礎上,

更進一步施行現代化。

臺北郵局其歷史可追溯至1895年成立的第二野戰郵便局。

其廳舍位於臺北府城北門南側(中正區忠孝西路一段114號),

該建築共有四層樓,兩大一小開面建物,連同排面後方空地達

8,000平方公尺,現已列為直轄市定古蹟。

1920年末,因臨時郵局不敷使用,

台灣總督府決定將台北郵便局原址重建,

當局除了決定新廳舍採用鋼骨建造外,也預定將該郵局興建成

當年全台灣面積及規模最大的郵局營業場所。

新廳舍由台灣總督府營繕課技師栗山俊一設計,

本館於1928年4月3日動工,1930年3月15日完工,

附屬設施於1929年8月31日動工,1930年4月15日完工,

並於1930年6月17日的始政紀念日舉辦落成式,於6月30日

從臨時廳舍移轉到新廳舍辦公,

地址為京町四丁目8番地。

戰後1969年,為了方便郵務車進出,

將原本拱門造型的車寄拆除,

並於三樓頂樓增蓋第四層;雖於配色上與圓柱調配上

依循舊有建築風格,但原有風味已略遭破壞。

1992年8月14日,內政部指定臺北郵局為國家三級古蹟,

存廢爭議才平息。

2000年代後,該經管單位也轉變態度,積極整修與維持

該古蹟以維護台北郵局廳舍的原貌。

2006年2月臺北郵局古蹟外牆整修案獲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審查通過,經過多年推遲,2013年底完成修復。

2019年,展開修復車寄的工程,

於2021年5月完工。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