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投的 中和禪寺位於半山腰的 奇岩路上,寺前巨石羅列形成廣場,

石縫間有階梯通向「山門」,非親臨無法感受這種「福地洞天」。










根據「台灣佛寺時空平台」資料,其前身為 日本曹洞宗佈教所,於 昭和5~6(1930~1931)間遷建

福壽山現址成為 中和堂;開山住持為 善福和尚,禪寺後山高處有首代住持 善福、普鑾大師蓮座。

目前 中和禪寺登記名稱為 中和堂,由管理人負責。



既然為 曹洞宗,開山師法號又以善字開頭,禪寺石柱又有 善慧法師名字,

日治時期 四大法脈中 基隆月眉山靈泉禪寺,善慧法師曾為寺第二代住持,

月眉山形成大法脈推動者;

但實際上 中和禪寺並非 月眉山系統,而是道道地地 日本曹洞宗寺廟,

住持由「曹洞宗 大本山 台北別院」指派,也就是與今日的 東和禪寺關係較深。

日治時期的《南瀛佛教會報》中,中和堂設立者與代表人是 心源法師,

直到 昭和17(1942)以後,才改為 善福法師,

此時 心源法師晉大本山 台北別院副院一職。





 

寺院前巨石羅列[首圖],據稱共7座,走過巨石踏入「山門」

先經過寶珠殿,內供奉 日本人贈送的 地藏菩薩,造型類似 東密(真言宗) 法華宗、日蓮宗的 鬼子母神。

中和禪寺與 台中的 寶明寺一樣,供奉著大批 日本人遺骨,

寺院內皆有 日本信眾所贈的佛像、銅鐘等。

 

寺後奇巖下有洞舍,有進入奇巖洞,內部尚稱寬敞,供奉《正法明如來》,

旁有另一出入門,門額;「揭開般若法門」對聯

「奇峰密跡金剛窟 岩谷崇高菩提場」依字跡,

其歷史較「洞適修真存養士,門容靜坐悟禪人」久遠。

應是僧人再闢山初期坐關修息之用…………

 

中和禪寺建築迄今七十餘年 ,期間經歷日治時期、台灣光復及政府遷台,

又因位居北投「唭哩岸石」產地,在建材及建築風格上融合日式、中式以及本土樣式,

產生其獨特又造型豐富的各種形制表現。

中和寺前方群石圍抱,七座大石不動如山屹立在此,

為福山靈寺增添了幾分清幽與寧靜。

入口一碑 ; 刻有中和寺同極樂國字樣……….

早期古裝劇常在此取景。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