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咸豐10年(1860422日,一個下著大雨的午後,竹北二堡石牌嶺庄(今新屋鄉)

有一位農家長工黃等成,在工作返家途中,經過一條溪流,忽然看到溪流中有一塊天然

石塊「載浮載沉」,外觀看起來酷似觀音佛祖,覺得很有意思,就涉水將這塊石頭

撿起來放置在路旁。
























 

那個時候,這個小聚落僅僅住著九戶人家,居民們生活困苦,應該是非常需要有

一個心靈和信仰的寄託,於是,就共同搭築起一間簡陋的草寮,萬分虔誠地將這塊石頭

供奉為觀音佛祖,並以「石觀音」尊稱這塊奇石。
















 

當時,地方聞人,原名黃可的白沙墩貢生黃雲中,帶頭籌募資金,努力奔走,

積極發起募建廟宇來供奉這尊「石觀音佛祖」。

咸豐1011月建廟工程開始動工,在隔年的冬天完工,取名為「福龍寺」,

黃雲中貢生並親題「慈悲廣佈」匾額,高懸在廟堂神龕上方。





 

 光緒十二年(1886),福龍寺曠時失修,已呈朽陋,

於是,地方士紳劉文進、曾坤房等人再次出面募集資金,

將廟宇重新整建。












 

甘泉寺管理委員會所撰沿革記載:「…後凡人畜病者,飲之病除,治癒者不計其數,

難以枚舉,謂其泉曰甘泉…」 於是,居民將「福龍寺」更名為「甘泉寺」,

而泉水源頭處則稱之為「甘泉井」,又名「觀音井」。

而該地區也以石觀音庄命名………









清朝時期,閩、客族群先後來到這個地區墾拓,閩南人由北部許厝港、大園進入觀音,

而客家籍則由新竹地區往北遷移,於是,形成了「觀音」、「草漯」和「新坡」三個

主要發展區域。








草漯 與大園鄉許厝港相鄰;因位在沙丘內,往昔因排水不 良而淤為沼澤。

桃園地區的海岸地形中,獨特的景觀是綿長數公里的沙丘群,

其中又以觀音鄉的草漯沙丘最為發達而名冠全台。







20172月才開放的草漯沙丘,面積大達4平方公里,

是由河川帶來的大量積沙,隨著潮汐反覆漲退潮漂送,在海岸旁推積而成的沙丘,

沿岸可以看見許多風力發電機,夕陽落下之際沙丘會被染成粉膚色,






黃沙隨風吹拂下形成波浪紋路,讓人宛如穿越到電影場景。

沿著小徑佇立沙丘置高點,舉目可望見無邊無際的海景,

一整排10多座巨大風車,隨風徐徐轉動,

形成一幅絕美風情畫……….







走台61線西濱快速道路,於西濱路三段靠右走外側,

過潮音北路後繼續前進,到忠孝路右轉後岔路左轉小徑

走到底會有鐵柵門。









看起來一副很荒涼沒人的地方,那正是觀音草漯沙丘入口,

穿過鐵柵門沿著小路前進就可抵達。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