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年代的基隆,是個靠海生存的簡樸漁村,

直至民國50年代基隆港貿易興盛,為數眾多的碼頭工人、

移工與其家眷,輾轉來到基隆港,

並依著基隆火車站後站的山坡地區,興建興修一間間暫時或久居的

屋瓦住所與民生店舖,形成一個靠港生活的港口聚落,

稱作太平社區。

這幾年,隨著基隆港商貿業務移轉高雄港,碼頭工人與移工

也紛紛外移,太平社區彷彿被按下了時光暫停流逝的按鈕,

長滿雜草的褪色屋瓦、堆滿廢棄雜物或爛泥巴的閒置空間,

以及許多不曾離開的老人家;

2016年基隆山海工作營開始招募藝術家或社區工作者共組團隊,

前進太平國小、太平社區創造新舊世代美學共存與活化的行動,

或許,太平社區至今仍是一處被人們忽視的老舊社區。

太平山城隱身在中山區中山里,臨近內港市中心車站,

但因當地多為陡峭斜坡步道,聯外交通不便,長年缺乏都市更新,

導致許多年輕人口外移,留下許多廢墟空屋,

太平山城位於基隆西岸,其歷史軸線與基隆港發展相依並存,

起源自早期山腳漁村,此區亦稱『罾仔寮』,

「罾仔」即是「漁網」的意思。

日治時期此處屬臺北州基隆市的明治町,

自昭和6年(1931)10月1日實施町名改正後設置,

位於曾子寮街透牛稠港、基隆車站及舊埠頭一帶;

當地原屬於基隆市大字牛稠港、蚵殼港

以及基隆的罾子寮。

明治町約為現今地籍太平段、中山段和新中山段南側的範圍,

約為中山區新建里、安民里、安平里、中山里和民治里。

五〇年代大量勞工移入,延地勢興建矮小密集的建物,

山城路徑雖看似蜿蜒複雜,但僅需依地勢向上,便可順利抵達

虎仔山頂以及著名的基隆地標。

太平山城聚落屬於社區住宅型態,蜿蜒巷弄隨地勢攀升可見,

構築出聚落錯落之風貌。

近年透過各式活化行動,引入藝術創作者及地方工作者進入,

使來訪者可見到如九份沿著山坡參差錯的的特殊地景。

聚落上方的太平國小因其地利優勢可眺望整體市港,

更形成了閱讀基隆城市豐富空間結構及歷史文理的節點,

而作為山城聚落中為數不多的開放場域,試圖透過其特殊的

地理條件及空間向度,成為西岸最顯眼的亮點,

並打開基隆城市願景,體現山海城丘的日常風景。

藉「太平青鳥」書店進駐營運,

展現自然共生及理解知識的場所精神,

從閱讀開啟對於

基隆城市甚及世界的體驗……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