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川原名「後壠仔圳」,為台中市中心四河川之一,

與綠川、柳川、麻園頭溪並列其名。

後壠仔圳因流經當地地名「後壠仔」而故名。

後壠仔指現今台中市原子街、五權路以西,

日進街、西屯路一段以南,經國大道以西,

南屯路以北之地區。

後壠仔之名全賜於梅川、柳川、土庫溪三川並流南行

而成地形起伏,自中正路路口郵局向南延伸至土庫溪,

宛如一條龍。

梅川,屬於烏溪水系,為柳川的支流。

主流(最長河道)上游為葫蘆墩圳系統的三分埔分線圳道,

為柳川上游「北屯支線」的分流。

源頭(即分流點)位於臺中市潭子區頭家里(頭家厝)。

三分埔分線自該處分流後,向西南穿越頭家厝聚落,

轉向南進入北屯區境後,再轉向西南流經松竹北路、

梅川北街,穿越松竹北一街後,因河道加蓋而成暗渠。

隨後在梅川東路五段轉向南流,

至崇德六路口南側附近分流

成為梅川與舊土庫溪。

梅川於分流後轉向南南西流,

至梅川東、西路四段恢復為明渠。

續沿梅川東、西路流至三段過太原路後,河道加蓋而成暗渠,

至梅川東、西路一段與自立街交會前恢復為明渠。

續前流至過英才路時,上面水道作為親水公園,

原水流被導入地下。後又轉向南 穿越五權西路一段,

再因河道加蓋而成暗渠。

隨後沿五權西一街、二街流,至柳川西路二段

恢復為明渠同時注入柳川。

台中市美化梅川河岸空間計畫,係自梅川之自立梅橋東側

已加蓋之綠園道端點起,沿五權西路流經自治梅橋、英才梅橋,

過英才路與文化中心外側綠地相鄰接,再延續至美術館入口處,

全長約六百公尺。   

改造後之梅川將定位為台中市親水性遊憩空間,

利用箱涵收集廢污水,梅川河床將使用自來水及雨水,

採用循環系統方式,使以上梅川河段由過去之污廢水

排放管道,一變而為潺潺清流。

除具有民眾遊憩、改善都市景觀等功能之外,

並兼具固有之文化特色……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