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水八角樓原屬葉家大厝,由祖籍福建省泉州府的葉開鴻及其四個兒子-

葉瑞西、葉百畝、葉春庭、葉澄波共同主持營建而成。








葉家四兄弟協力經營專事糖業生意的「葉連成」商號。

廣闊的嘉南平原遍地蔗園,葉家極盛時期所屬的「黑糖舖」更是分布各地,

一系列產銷過程,如採收、製糖,再將製成品運銷中國,

皆由葉氏家族共同經營。









昔時,「葉連成」商號坐擁盡享航運之便的鹽水港,透過船運將糖銷運大陸,

再將內陸產製的絲綢布料運回販售。

返航時,為求一帆風順,除了質輕的絲綢,通常兼運福杉、磚瓦、石條等物以做為

「壓船底」,這些「壓艙貨」後來就成了葉家興建大厝的最佳建材。









葉家大厝建造於清道光27年(1847),聘請唐山師傅來臺歷時十年始完成興建。

為一座西向東佔地約三百坪的三進大厝。第一進為俗稱「樓半」的四間店面式建築;

第二進為閩南式正面三間起建築;

第三進為閣樓式宅第,因屋頂八角分執,又名「八角樓」。










葉開鴻有四子,分別是大房葉瑞西,二房葉百畝,三房葉春庭(葉江淮),四房葉澄波。

其中以人稱葉老師的長子葉瑞西最具才情,清同治2(1863)其取秀才,清光緒14(1888)

晉捐有功,欽加內閣中書銜,賞戴六品花翎,

清光緒17(1891)任新竹縣儒學正堂,三年期滿歸鄉。















日治時期後葉瑞西曾出任保良局長,臺南,嘉義縣參事等要職,

明治29(1896) 由臺灣總督府授佩紳章,是當時地方領袖,

三房較知名者則為第四代葉君禮,於日治時期起即長期擔任

鹽水街役場會計役之重要職位。







日本侵臺初期,曾為當時日本將領 伏見宮貞愛行館,

昭和16年(1941) 日本當局將八角樓定為貞愛親王御駕所在指定為史蹟,

著手將八角樓營造成伏見宮紀念館。

此時葉家大厝的第一進,已於1935(昭和10)年因鹽水市街計畫而拆除改建水泥樓房,

第二進也因興建伏見宮貞愛親王紀念館,而於1942(昭和17)年拆除,當時拆下的建材

由已故臺南縣議員翁鐘五醫師買下於今鹽水文武街建成翁家大宅。

翌年,第三進八角樓改建的紀念館完成,工費三萬餘圓。






日人將八角樓做為遺跡,強逼葉家後代讓出八角樓,葉家子孫被迫散居鹽水其他地方。

為了彰顯該處為伏見宮遺跡地,特別在八角樓前,豎立「伏見宮貞愛親王御遺跡鹽

水港御舍營所」石碑,也成了鹽水歷史見證之一。



八角樓屋頂呈八角形且為歇山重簷式。

垂脊頂端有獅子及三角蟾蜍石雕;並以大量的「隔扇門」當壁體,

該樓內部的木雕裝飾別具藝術氣息。

鹽水八角樓被譽為台灣不可多得

的建築佳構……….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