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以前,本是一林蔭濃密之大林野,位於山麓,
半山半原,雜木叢生、荊棘遍佈、人煙絕跡之地。
清康熙末年漢人渡海來臺至此墾拓,因係於森林內
建立村落,故名之為「林內」。
清治初期,漢人開始大規模開墾斗六、林內地區。
其中林內地區的主要拓墾者,有康熙末年入墾林內聚落的鄭萃徘、
雍正年間入墾九芎林聚落的楊逞,及曾協助鄭萃徘開墾林內,
其後轉至九芎林開墾楊逞所未及地區的蔡麟。
乾隆二十五年(1760),余文儀在其編纂的《續修臺灣府志》中,
已記載斗六門保為諸羅縣新增三十九保之一。
據此可以推斷此時斗六、林內地區已成為漢人聚集地,
沃野亦幾已全部開發。
大正九年(1920)廢除堡里、街庄而改設街庄、大小字,
本鄉東南部約八分之七面積歸屬台南州斗六郡斗六街,
包括林內、九芎林、烏塗子三個大字的全部及咬狗大字北半部;
西北部約八分之一面積則歸屬同州郡之莿桐庄,
但僅含新庄子大字之東半部。
日治初期,林內地區為一街庄,稱為「林內庄」,隸屬於斗六堡。
該庄輪廓南北狹長,北隔濁水溪與大坵園庄、鼻仔頭庄為界,
東北及東隔清水溪與下崁庄為界,南邊為鯉魚尾庄、咬狗庄、
九芎林庄,西邊為烏塗仔庄,西北邊為新庄仔庄。
本地區發展較早的聚落有林內、乾溪(復興)、斗六東(茂興)、坪頂等,
在日治期初期的官方地圖上已有記載。
此外,本地區尚有觸口、清水溪、山坪、鉛片厝、玉蘭花腳、
頂庄、仁愛(溪底仔)、新興、廍坑、鐵管坑、長安(下尾寮)、
中興(溪仔尾)、東興(草崙)等聚落。
林內車站當時稱為「林內驛」,建於日治時期(1907),
早年扮演南投木材運輸的門戶,
走出車站一眼望去像是美食街。
阿文排骨大王、林內豬腳大王等老店斗大招牌很吸引人,
轉入光復路的人氣阿香肉羹麵,總可見老饕的身影,
這座依山傍水素有「雲林後花園」美譽,
有彩蝶又有美食,令遊客流連忘返。
三角窗的街屋已整修為文青眼鏡行;
火車站左前方第一次發現竟然還保存著
一棟兩層樓的木造樓房……..
甚覺得驚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