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年間,福建省安溪縣大坪有高、林、張三姓移民,前往台灣北部,

由大坪集應廟奉請尪公(保儀尊王)聖像、夫人媽(保儀尊王的配偶,封「申國夫人」,

又稱尪媽或尪娘)聖像與香爐,隨行護佑,議定三姓輪流奉祀,

而後三姓人士各自開墾,

分別遷居北投、淡水、景美、木柵、大安、新店、深坑、石碇各地。




清咸豐三年(1853)發生頂下郊拚事件,台北情勢嚴峻,三姓人士決議分家避禍,

取出三聖物:尪公聖像、夫人媽聖像、香爐,拈鬮分配,

高姓人士拈得尪公聖像(今日景美集應廟),林姓人士拈得夫人媽聖像(今日萬隆集應廟),

張姓人士拈得香爐(今日木柵集應廟)。

三姓人士各自請藝師雕塑其餘缺乏之神像,以建廟奉祀。












張、林、高三姓後因各氏族人丁繁衍,

社會日益複雜,異姓之間意見分歧,乃決定各自分立祭祀。

三姓分鬮結果:張姓抽到香爐,自雕保儀尊王張巡與林夫人(申國夫人)神像,

木柵集應廟在未建廟前,保儀尊王神像是由值年爐主請到家中供奉。





木柵集應廟建於光緒二十年(1894) ,距今一百多年,

大正十年(1921) 增建,第二年完工。

民國六十七年因保儀路拓寬後重修,民國七十一年落成現貌,

石柱上雕刻集楹聯均自清代傳下。







在金亭旁邊有一排石柱,是原本舊廟內部使用的柱子,

都還保存的很好。

廟內供奉保儀尊王張巡與林夫人(申國夫人)。

廟內主神張巡為唐南陽人,開元進士,歷任清河真源縣令。安祿山造反時起兵討之,

與許遠守睢陽,詔拜御史中丞。兩人死守睢陽城,使之數月不陷敵,後糧盡,掘鼠羅雀以食,

至犧牲愛妾(林夫人)以饗將士。








雙忠,即唐朝安史之亂時死守睢陽而殉難的張巡、許遠兩位忠臣。

因其忠烈可風,幾乎全中國都有香火奉祀,在安溪暱稱為尪公。

宋時尊張巡為「保儀尊王」,許遠為「保儀大夫」。



保儀尊王的祭祀,由木柵區與淡水小坪頂、義山分祀,

六年駐木柵,三年駐淡水。每逢出駐淡水時,均殺豬公祭拜﹔迎回時稱為迎香,

為木柵地區最為盛大的傳統廟會活動,

並於每年 農曆二月一日 於廟內作例祭。




另有「尊號互易」之說,

許遠為睢陽太守,官位較高,是為「保儀尊王」,張巡為「保儀大夫」。

據說安溪的雙忠信仰,是由河南光州供奉尪公的高、張、林三姓族人傳入,

而後他們亦把此信仰帶入臺灣,以大臺北一帶最盛





『光祿寺』是古代的官銜。

這個機構在各朝各代職責和名稱常有改變,但主要都是跟管理食物有關。

而到了清代,光祿寺成為管理祭祀用食材的單位。


 

 依照清代的官制,光祿寺署正的品級是從六品。

看起來好像不大,但是對地方上來說知縣也只有正七品,

光祿寺署正已經是不小的官,

這位署正正是張姓族人……..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