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兌山李氏家譜》記載,李氏先祖隨王審知入閩,在今集美區東孚鎮

東阪村安家,其後不斷分流,南宋理宗時,李仲義遷至地山。

當時地山有盧、吳、洪、蔡、汪、翁、林等諸姓雜居。



仲文為盧員外做雜工,至仲文子子祥長大成人後向盧員外討了一塊地蓋座草房,

才算有了自己的家。經過幾代人的艱苦奮鬥,李氏逐漸家大業大。

傳至17世,李氏在兌山已千有餘丁,到康熙、乾隆年間,人口又猛增數倍。

明、清之際兌山出了一批秀才、舉人、兩名進士,遂成為同安望族。



清朝中葉,大量閩南人移居臺灣,兌山李氏亦不例外。

據閩臺兌山李氏各種族譜等有關資料記載,兌山李氏族人在清代渡臺者多達460人,

兌山李氏移居台灣後,經過多代的繁衍,人口不斷增加,

又向周圍地區或新待墾地區再遷徙,現在已遍佈全省各地。




清乾隆年間兌山李氏先民即來到蘆洲、三重一帶開墾……..

李姓先人入墾蘆洲後,建有一草寮小廟輪流祭祀保生大帝,後建造大廟,

於明治四十三年(1910),前清朝貢生李樹華(蘆洲李宅)約集族內先賢研商討論,

即將建築廟宇將供奉保生大帝,並命名「保和宮」,

經費由樓仔厝角、水湳角、溪墘角、土地公厝角、三重埔角、八里角、

社子的倫仔頂角(現今是永倫里)等七角頭共同負擔。




每逢農曆三月十五日保生大帝誕辰。

由境內七角頭主持豬公比賽,為蘆洲、八里、五股、三重等地區

香火鼎盛的廟宇之一。



(例授孺人  李媽黃氏之佳城)

據了解觀音山周邊散佈為數不少兌山李氏先人墓塋,

遠一點則分布到八里渡船頭此面的山麓。

一日從觀音山前往八里,在途中遇一古墓,

遂一併紀錄之。惟不知其源流 ……..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