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螺最早的居民為平埔原住民族的巴布薩族人,

荷蘭時代獎勵漢人移駐開墾,漢人乃漸漸增多。

清初時,西螺為臺灣墾殖的重鎮,

最初稱為「西螺堡」,隸屬彰化縣。

早期至此地開墾的漢人之中,來自福建省惠安縣者居多。

開拓先祖為追思故土惠安縣(即螺陽)而以螺陽之名為之。

光緒11年(1887)臺灣建省後,增設雲林縣,

西螺始劃歸屬雲林。

西螺位於台灣雲林縣北端,北隔濁水溪與彰化縣相鄰,

以稻米、醬油及西螺大橋聞名各地,

為雲林地區重要的農業鄉鎮之一。

廣興里位於本鎮之中央,為面積最大之里,

舊地名有「大園」、「大崙」、「蚵仔內」。

清代稱「廣興庄」,日治時曾併入埤頭埧庄,

昔日稱「大園」,或因村的西方有沙丘,故亦稱之為「大崙」,

戰後改稱為「廣興里」。

至於其後何以又稱為廣興,有幾種說法,

一為該里有廟宇「廣興宮」,係奉祀客籍信仰主神「三山國王」,

此地客籍移民為祈求其保護神「三山國王」庇佑客人的墾殖

成功興盛,故名曰「廣興」。

另一種說法為道光9年(1829),阿善師劉明善於大崙開設

「振興社」武館,大崙的廖氏武功名聲逐蓬勃大振。

道光26年(1846),廖氏族人又共同捐資於下湳修建宗祠「繼述堂」,

將族人散居的25村庄合併劃分為七個大角頭,

每年秋祭時,各角頭依序輪流盛大舉行祭祖,

恭迎神殿出巡,藉以敦親睦族,強化族人之凝聚力。

由於大崙位於廖氏族人散居的最東端,

而其他的24個村庄之幅員則向西邊逐漸擴張至港尾止,

可能當時大大家期望自此地向西邊一直為振興發展,

故以追求民生樂利而命名為廣興。

第三種說法,乃稱是因自光緒元年發生「白馬事件」,

在三姓械鬥後,此地逐漸衰微沒落,居民除於庄內建

土地公廟祈求地方平安外,並將大崙改名為廣興,

以期地方能再度興盛。

第三個說法,按廣興庄之名,

自道光彰化縣志之五十三庄中已見之。

本里居民以廖姓佔大多數……..

深巷內的一處宅邸,

整體相當引人注意,惟不知惟何人所有?

0

發表留言